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2)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沈浩的这种突围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将要面对各种挫折的年轻人,无论选择了哪一条路,只要把它当做事业,用了心,动了情,带着一种突围的精神全力以赴,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四)
在当下的中国,主旋律电影一般是不会获得好评的,因为狗血的剧情、空洞的语言和舞台化的动作让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与实际生活脱节,与日常逻辑不符。但《第一书记》却是一部不赖的主旋律电影,该片没有故意哗众取宠,没有符号化的豪言壮语,没有刻意煽情(除了最末尾),总体基调平实质朴,既较好地刻画出了平凡的基层干部为民务实的精神境界,也让人感觉比较贴切真实。
电影《第一书记》根据真实的人物和事迹编导,主角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下派至小岗村任村党委第一书记。那如何评价电影中沈浩的形象呢?
第一,沈浩是个平凡人。
之所以说沈浩平凡,是因为沈浩在挂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前,沈浩的表现平平,并未得到多少组织和社会认可。沈浩在去小岗村挂职之前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由财政厅党组选拔去小岗村任职。厅级机关干部进步的空间很大,但在公开的报道中,从来没发现沈浩在财政厅担任过任何重要职务。后来沈浩被任命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同时还挂任所在乡镇的党委副书记,按照中共干部工作的一般规律,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的干部原职务层次一般为副科或正科。由此推测,参加工作18年的沈浩应该还是个科级干部,仕途进步实在缓慢。去小岗村之前,沈浩在事业上平凡得很,唯一值得骄傲的拔河比赛成绩还遭妻子奚落,实在是郁郁不得志。
影片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能人,也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圣人。当公开选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时候,郁郁不得志的沈浩态度坚决地报了名,因为“就冲那是小岗村”(政治标杆村好干事)、“要抓紧干出点事情让大家看看”。这正是一位普通干部追求上进的自然想法。沈浩参加小岗村第一书记选拔的动机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情,而只是想干点事情证明自己不平庸罢了。在去小岗村之前,小岗村在沈浩眼中更多地是一个干事的舞台、进步的阶梯。电影对此并没有避讳。
第二,沈浩是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平凡人,他到小岗村的目的固然不能排除谋取个人进步的可能,但这并不阻碍沈浩成为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干事的好官。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坎”。2004年的小岗,不仅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贫困,而且农民力量涣散,基层组织软弱,集体财产流失,权力关系复杂,是一个“水很深”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深水区,大部分外来干部只是“干一点意思意思”而已,既不甩开膀子干事,更不会触及深层矛盾,以至于这里的村民对蜻蜓点水式“镀金”干部已习以为常。但沈浩则不一样,他是一个实实在在想干事创业的官员。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他走遍了全村所有家庭。为了要回被侵占的集体财产,他敢于碰硬,即使自己因此被打也毫无怨言。为改变小岗村的现状,他到处跑项目、要资金、讨物资,带领村民修公路、盖房屋、建工厂、搞旅游。全片基本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更多的是主人公与村民、与妻女的日常互动,但正是在日常互动中,主人公一件一件地解决了众多关系到小岗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成就了小岗村的第二次跨越,也让自己从平凡走向了不平凡。
沈浩是与群众讲感情的好官。当三年任职期满,沈浩本可以带着丰厚的政治资本顺利回原单位工作,回到合肥补偿对妻子女儿的亏欠时,由于小岗村民几十个手印的挽留,“真共产党”沈浩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如果说沈浩第一次选择去小岗村是为了个人抱负,那么期满后选择留在小岗村则基于对小岗村群众的感情。在电影中,沈浩毫不避讳地表示:最初选择小岗村,只是因为小岗村的村名,但选择继续留在小岗村,则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沈浩无疑是为小岗村群众付出了感情的,当村民蒙受历史冤情和委屈时,他甚至甘愿以披麻戴孝的方式化解积怨。当前干群之间普遍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沈浩却连续两次收获了小岗村群众挽留的红手印。如果没有融洽的干群干系和亲密的干群感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民意是评价一个干部最根本的标准。不需要考核大会和民主测评,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就足以证明沈浩的伟大。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村庄,与群众建立了不平凡的感情,得到了不平凡的认可。冲这一点,平凡人沈浩就有足够的理由给我们震撼,让我们致敬。
第三,沈浩是中国当代政治悲喜剧的“被主角”。
沈浩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干部,这也是电影《第一书记》的要旨,但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这一职位的设置却值得商榷,当然这是一个电影之外的话题了。
根据公开的资料,安徽省财政厅与小岗村从2004年开始就是结对帮扶的关系,小岗村2004年后的历任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丁俊、张行宇)都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拔,经安徽省委组织部审批后以省委组织部名义下派。历任第一书记均在小岗村的上级党政机关任有职务,沈浩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而丁俊和张行宇则任凤阳县委常委。作为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小岗村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分别迎来了两任总书记的访问,平时参观的游客、官员、学者亦是络绎不绝。小岗村的发展状况往小处说关系安徽省的脸面,往大处说关系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合法性这一大问题。无论是为了安徽省的脸面,还是为了证明中国农村改革路劲的合法性,小岗村注定要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示范村,即使砸下重金也在所不惜。
因此,一个仅有百余户家庭的小岗村的一把手由省委组织部委派,这一事实是可以理解的;平凡人沈浩短短几年之内为小岗村拉来数千万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也不足为奇;为了帮一个村庄修路,京沪线列车停运45分钟,我们也没必要过于惊讶。小岗村特殊的地位引来的金主,岂是其他村庄可以比的。只是我们不得质疑:以巨额公共财政资金砸出来某个示范村庄的繁荣,是否就代表整个社会繁荣?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对其他村公平吗?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式的政治成就了小岗村的二次跨越,小岗村的二次跨越成就了沈浩的价值追求,而沈浩的意外死亡则成就了宣传部门的一次盛宴。这是中国当代政治的悲喜剧。沈浩以个人的悲剧和家庭的悲剧成就了体制内自夸自擂式的喜剧,不自知地充当了一幕悲喜剧的前台主角。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一提。2004年之前,宣传部门为了正面宣传小岗村,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凤阳县平均水平,但在官媒的报道中却是“一派欣欣向荣”(《人民日报》1998-09-28第4版),“全村小康户已达80%以上”,“村干部带领20多位年轻人到沿海边打工边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党建》1998年第8期)。沈浩就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后,迅速纠正了这些虚假报道,对外明确承认小岗村已经在市场经济中掉队。就冲沈浩的实事求是精神,赞!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五)
看完电影《第一书记》,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这部影片之所以被观众接受,是因为它不同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特点,而是通过再现沈浩在小岗村工作6年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也不是观众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沈浩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普通却不平凡,他用行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部影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的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模范,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他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从沈浩身上却表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我看来沈浩同志和我们身边的同志是何等的相似,沈浩在x的省财政厅,是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科级干部,他工作稳定、生活优裕、有房有车,与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弃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尽管他在小岗村只有6年时间,但他的作为为何让那些朴实的农民三次按下红手印而深情地挽留?因为沈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他不愿在机关里平平淡淡地度过为党工作的时光,他到小岗村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舞台,他在机关无法实现的很多想法在那里可以实现。他并非是要去小岗村做牺牲、做奉献的,而是在那里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追求。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助、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
从某种意义上,对于那些有理想有抱负,但一生却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讲,沈浩是幸运的。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己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沈浩。
沈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如何树立正确的时代价值观是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