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800字(2)
下方来看看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历史数据吧!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历史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如毛泽东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免受外来侵略,首先就要先自我强大起来。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永远只有挨打的份。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但它警示着我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此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带给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不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文化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时刻记住历史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呈现一超多强的局势,许多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对我们的侵略有了新的手段。我们还面临这台湾问题,新疆_问题,西藏_问题。作为一个高校的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各方面的本领,为将来投入国家经济建设做准备。《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只是一个历史的回忆,而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拉响警钟!
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800字4
观看了《拉贝日记》,较之《南京、南京》,还是稍稍喜欢《拉贝》多一点,起码它看起来像一部电影,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节、有叙事手法的电影!它虽然没有陆川的那部来的震撼,但也平淡中见真实。整部电影看完,第一感觉是描述比较客观,对于拉贝自己并没有出于第三方无谓的拔高,一个情节就是他骄傲地接收中国政府赐赉他的奖章,对阿谀他的话也悠然自得,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把拉贝刻划成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可恶的小老头子,看起来令人感觉比较实在。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影片透过道森博士的口说出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与拉贝之间看似不能相合的理由:他们两人都执拗的无可救药。这些小毛病和个性,让拉贝先生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影片另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透过旁人对拉贝先生印象的逐步改观从细节处展现了他令人尊重的原因。在影片中,拉贝的言行是比较尊敬_元首的,一些史实中也能够得悉,他经常对旁人说道“他是德国国度社会主义动摇的支持者,百分百的支撑这一轨制”。而极度厌恶纳粹的罗伯特医生一开端却对拉贝不认为然,他以为拉贝只不外是在会议上喝喝茶吃吃饼干,并不会负起任何的义务,他也会同妻子多拉一齐离开南京。在与拉贝的相处中,他匆匆领会到拉贝踊跃工作,敢于贡献的崇高情怀。于是在他目送拉贝分开南京之时,才会动情地清唱起那首歌唱拉贝的歌谣。有一个资料是说,罗伯特医生给家中人的信件里高度赞赏了拉贝,说他是“在纳粹圈中高贵的人,有一副博大的襟怀,很难将他高尚的人格与他对_的‘奉承’接洽在一齐”。
另外,影片在这一基本上对当时的南京事件进行了公道的假想和结构,好比拉贝应用纳粹旗掩护西门子工厂的工人,亲眼目击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以及为维护在学院中的中国士兵挺身而出,与朝香宫鸠彦亲王竭力交涉,又比如影片结尾处南京的百姓凑集码头,送别拉贝,这一幕固然没有在史实中记录,但是我认为无可非议,正如导演所说,“他做了一件很巨大的事,但是几乎没有人晓得他的业绩,没有人感激过他,所以我在心里觉得应当给他这样一个送别,就特殊设置了这个场景”。
整部片子的叙事流利,没有漫长之感,技能娴熟,但也许正由于此,少了一份震动,多了一些平淡,让影片仅仅只在比拟优良这个层面上大张旗鼓,我感到有些惋惜。兴许是原版有5个小时而终极放映剪辑的版本只有2个多小时的缘故,一些情节跟人物显得有空虚之感。最显明的便是张静初表演的琅书,影片中她的个人阅历简直与拉贝不任何的交加,尤其是她与道森博士之间一段有些许暗昧象征的对话和情节,显得有些过剩,也许在5个小时的版本里张静初的故事能得到更多的展示吧。另外拉贝与夫人的告别和重逢,情节的处置伎俩上有一些平实,结尾的全部镜头给人的感到(从拉贝被日本兵押解,至南京庶民的码头送别)有些煽情和俗套,但仍是令人激动,给人以美妙的感觉和慰藉的。
不知是何起因,影片在此就停止了,并没有展现拉贝回国后的个人经历,也许是之后拉贝在德国的遭受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盖棺定论,良多记载自身就是一个迷。我目前只在张纯如著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得到一些对于拉贝先生回国后的故事,在那里略作总结。据拉贝的外孙女厄休拉莱茵哈特供给的材料,拉贝在回国后兑现了他在南京所作的许诺,向_寄去了函件和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纪录片拷贝以及本人的手写讲演,然而几天后,他却受到了盖世太保的拘捕和审讯,忠告他不许再对这一主题进行报告探讨和写作。之后的多少年,拉贝的生活更为拮据,战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受到了各方面比方苏联和英国对他的指控。拉贝暮年的生涯境况悲凉,他们一家人挤在很小的屋宇里,饥寒交迫。所幸,拉贝的窘境传到了中国,大屠戮的幸存者为他筹集了钱与食品邮寄到他家中,直至拉贝1950年逝世于中风。
《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先生让人肃然起敬,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任何嘉奖的言辞仿佛都不为过。我很感谢这样一部较为客观的影片,能让咱们回想拉贝以及其余南京国际保险区委员会的工作职员所作出的出色且不朽的奉献。我盼望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个开始,更是可能“抛砖引玉”,将那段历史更好地展现出来。
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800字5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_,他原以为_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_期望得到他的帮忙,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忙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