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失孤个人观后感(2)
他的母亲与妻子。有一位长者说过,“做人的至境不是看透人生,而是把人生看透之后还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经过点拨之后的雷泽宽,无论放不放下,都会像从前一样有尊严地活下去。
虽然本片以僧人的话来结尾,在人性上是讲得通的,但是难免有回避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之嫌。针对雷泽宽这一个人,这样的结尾差强人意。倘若这就是大众传播对公众的交代,那未免太草率了。应对失孤、寻子这样一个沉痛的社会话题,电影给了一个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结尾,但是却含混不清,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电影想让丢失孩子的家庭看完本片之后怎样想。难道就是让他们这样想:为什么丢孩子的偏偏是我?可能是我前生或此生积得恶业太多,我丢孩子,是我活该,这是因果报应所致。我能不能找到孩子?孩子和我的缘分就到那里,孩子丢失是命中注定,就就应这样。我今后该怎样生活?多行善业即可。我还应不就应找孩子?缘聚自能相见,找不到就等或者就此不找了。
这部电影不是再拍宗教宣传片,片中有宗教思想无可厚非。雷泽宽在山上拜神上香;《亲爱的》中,韩德忠因为丢了孩子,从此信佛吃素,还有田文军一行到海上放生。应对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人们付诸于神佛的思想,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但是片子这样的结尾无疑是对失孤、寻子这一话题的消极表达。丢孩子是一个大问题,丢孩子的家庭也不是一两家,找孩子也不是家庭自己的事情。丢孩子的职责不止在家庭,找孩子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就能够完成的。《亲爱的》中韩德忠对办生育证的公务人员说得好,“我是一个纳税人,我不差政府一分钱,我尽到了我自己就应尽的所有职责,如果你要是不作为的话,我能够上市政府告你。”社会与政府同样有帮忙事故家庭寻子的职责。在片中,我们看到网民在寻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的职责算是尽了。而政府方面,警察悄悄夹在地图中给了雷泽宽200元钱这是一个人行为,曾帅最后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辖区警察却起到了必须作用,政府职责也得到展现。个人认为,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影片应多反应实际问题,展现用心的方面,给失孤家庭以期望,给观众以期望,感染观众给失孤家庭以期望,而不是用几句佛语消极地打发观众。当然,《失孤》结尾以消极示人,或许正是要表现
被雷泽宽看透了的生活。正是要用消极的生活来给观众暗示什么。
电影失孤个人观后感5
电影《失孤》正在热映,刘德华、井柏然这对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最暖心、感人CP,在将绝望一次次碾碎,把期望一点点释放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片不曾直接关涉的问题——孩子安全。
电影中,雷泽宽(刘德华)寻找“丢失”儿子15年未果,但他依旧坚持,尤其是在帮曾帅找到失联近20年的父母后,雷泽宽心中更有了丝丝期望——继续找下去。在他看来,只要在路上就会有期望,只有在路上他才是一个父亲。不难想见,寻子路上的雷泽宽会有怎样的责怨与愤懑,纠结与无奈。
雷泽宽自责过,也深深的愧疚着。在回忆孩子如何丢失时,他曾抱怨自己如果够留意、留意孩子行踪,孩子就不会丢失。二刷《失孤》时,我也在想,孩子安全究竟该谁负责?
走出《失孤》影像,回到现实社会,不难发现很多关于孩子走丢的新闻,即使在身边,这样的事情也不鲜见。比如那天在商场,半小时内就有五个孩子、家长透过广播寻找对方。庆幸的是,他们都再次团圆,没有“失孤”。由此看来,《失孤》,包括《亲爱的》在内,其最大好处就在于提醒大家必须要看(kān)好孩子,重视孩子安全问题,不仅仅家长,孩子也要从小培育安全防范意识。
二刷《失孤》的那天下午,正巧赶上片中女志愿者扮演者刘雅瑟参与的伊利方舟工程《失孤》观影交流活动。现场,孩子安全问题权威专家结合电影《失孤》“打拐”案例,为观众(包括不少孩子、家长)普及了诸多可操作性、实用性极强的“防走失、防拐骗”招数和应对方法。
比如,在餐厅吃饭,如果爸爸妈妈要去厕所,该如何“处理”7岁的异性孩子?有人说交给餐厅服务员,有的说直接带进卫生间...再比如,如果你(孩子)不幸走丢,该如何寻求救助?有的说找警察,有的说找路人...答案五花八门,现场互动相当热烈,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对伊利方舟工程显示出了极大兴趣,这也间接印证了伊利方舟工程这类儿童安全公益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应对伊利方舟工程互动过程中主持人提出的几个问题,在听取互动家长、孩子给出的各式答案后,儿童安全专家分别阐述了极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应对策略,让孩子安全问题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
突然在想,如果片中的雷泽宽以及他的儿子,也早早就了解到伊利方舟活动所普及的这些防走失、防拐骗招数,《失孤》或将就是一个虚构好处上的影像佳作。但事实却很残酷,因为,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是有现实原型的。或许正是这样,在看过《失孤》后再参加伊利方舟活动时,更能真切感受到伊利方舟活动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期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孩子能从《失孤》故事情节中有所警示,用心参与到伊利方舟活动中来。
之所以给《失孤》打高分,是因为这类题材的影片有浓郁的公益慈善性质,其人文关怀、现实批判的社会属性在立意上就高出其他影片不少。而“打拐”也是我平时在新媒体上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当然,追看《失孤》也离不开对刘天王的仰慕与期盼。和很多朋友一样,看《失孤》时我也充满了对人贩的怨恨,对雷泽宽们的同情,为千千万万个类似曾帅的孩子感到庆幸。与此同时,我也在想,如何才能避免类似杯具的发生,除了全社会力量合聚起来打击人贩子外,我们是不是也该从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入手。正如伊利方舟活动那样,将安全预防措施做在前面,防患于未然,毕竟,孩子安全大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