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失孤观后感怎么写(2)
同样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它也许没有《亲爱的》取材事件那样有轰动效应,但它绝对在默默无闻中流露出一种平凡之美,一种坚韧与顽强的力量,纵然前景未料、期望渺茫,但它从未放下,从未逃避。想想朴树《平凡之路》的歌词吧,“我以前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以前拥有着一切,眼都飘散如烟。我以前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放到那里,它会显得更为坚强。
而之所以说有咸味,那都是因为有了刘德华。我一向很喜欢刘德华,他的电影,他的歌。不否认,其中有很多败笔,毕竟多为商业化作品,也饱含他永远演着刘德华,唱着刘德华的诟病。的确,自称永远偶像派的刘德华看似自怜,实则是自谦。他懂得自己与梁朝伟、刘青云们的差距,他在数十年如一日演绎自己,歌唱自己的同时默默的寻找着突破。他在影帝之路上无数次提名,却又无数次看着他人领奖,强堆出笑容也必须要“听见记者发问没半句无礼,冷静的说一一解答各位”。正如《失孤》中的艰难之路,无数次期望的山丘背后是难以计数的失望之谷。
之后在杜琪峰的教导下,刘德华硬是憋住了台词欲与表情欲才凭《暗战》拿到了第一个金像奖,《大只佬》里也是牺牲了体型与造型,而直到《桃姐》其实才算真正的突破,演出了有别于“刘德华”标签的低调与平和。从此,他的表演之路一片开阔。
这次的《失孤》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刘德华,苍老而憔悴,黑漆漆的脸上有着一副农民的面容。是谁想到让刘德华演民工的?真是一件创举。脏兮兮的老旧西服里透着一股腼腆,失去了标志性的张扬,刘德华有了一种洗心革面的感觉,尽管看上去惨不忍睹,却显得更为成熟而可爱了。蹑手蹑脚的动作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与懦弱,与内心坚强的人物看似表里不一,却实实在在是那个经历若干苦难与挫折的小人物真实反应,让人看到了一种与偶像以往极大的反差,却又心悦诚服。
看到偶像老了,满脸的皱纹、胡子拉碴、头发花白、畏手畏脚,作为影迷的我心酸了,这样糟践自己值得么?黎明会这样么?郭富城会这样么?其实他们都会这样,如果他们真是作为演员的存在。同时我们也为刘德华感到高兴与欣慰,他的闪光点再次被人发掘,他的苍老让他显得更为真实,摆脱“刘德华”的桎梏,他显得更为年轻而有活力。“能演一切好东西,无论戏份再少都花却了心计,为了干活用半世没有一秒浪费,活着是沉迷。”鲜为人知的是,在《失孤》的拍摄过程中,为了持续长期戴摩托车头盔的发型状态,刘德华不拍戏时也戴着帽子。
与《亲爱的》里的黄渤与赵薇一样,偶像们在改变自己、作践自己,同时也在升华着自己,他们用形象上的平民化去贴合电影的气质,用外表的丑化去融入生活,融入真实。现实中,没有那个主角的面容是靓丽的,唯一美丽的只有那一颗颗平凡跳动的心灵。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从刘德华的演出中,我们嗅到了一股海洋深处的咸味。
“回家的路,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一天脾气的起伏。什么是贫?什么是富?回家的路,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数一数一生患难谁共处,一切慢慢清楚……回家的路,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
也许主人公永远未能走上回家的路,他还得继续走下去。他的最大成就只是为他人找到了回家的路,留给他的将会是重归一个人、两个轮、几面旗的孤独之路、平凡之路。还有那一句终将伴其一身的谶语: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题外话:值得骄傲的是,电影《失孤》在我所在的城市重庆有众多取景,看着那熟悉的大桥、江水与天际线,戏外的我反而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綦江的那个__镇上是否还留着铁索桥我真的不明白,但在这片生我养我的西部土地上,的确有无数座铁索桥横亘在那奔腾而去的河水与溪水之上。它们至今仍在用力拉扯者被水流隔断的土地,掩映在葱翠的竹林中,纵然狂风也剪不断它那联系人心的筋络。它凝固着许多人童年的记忆,悠远而绵长。
电影失孤观后感5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说下个人对电影失孤观后感。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盼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向没有人拍,此刻最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必须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期望能帮忙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那里必须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平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必须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忙,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悲哀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个性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用心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齐,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能够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能够这么猜想: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比较,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忙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决定;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留意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能够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能够把内地农民主角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主角。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