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所谓“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1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 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2
《钢琴师》——存活的价值与被宽恕的真实
除了透过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钢琴师》,表达自己再明显但是的意图:关于犹太种族二战血腥史的披露,以及对战争的谴责,若是导演波兰斯基还有什么寄托其中的话,那必然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礼赞。有人说电影结尾不好,看上去一部宣扬典型普世价值观的影片,导演却给了它一个再残酷但是、却真实无比的结尾,我们都期望那个人性尚存的德军将领能最后得救,但他却被结果在战俘营——尽管原著自传集是如此,可这也不丝毫影响人们意淫。
因此,事物最完美的一面往往都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有人喜欢真实,而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告诉自己:“我思故我在”。
真实的战争便是那样,有个人性未泯的军人,肯伸手相助那个可怜人,即使戏剧性十足,但也令人信服,因为即使是纳粹,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战争机器。而这个沦落到战俘营的军人随后呢?很可惜,人品攒得还是不够,没办法,这就是那个德国佬的命。很多人会这么想,钢琴师听人说到这个消息,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利用自己的名望,跑到战俘营,将这个德国人救出来,其间,最好能有一个令所有人潸然的拥抱,包括我。
回顾《钢琴师》通篇,尽管导演始终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但这也不妨碍他去刻画其中的一些苟且偷生之辈,临阵倒戈之辈,鼠窃狼流也是四处可见。我起初也觉得钢琴师斯普尔曼,缺乏血性,对同胞的关怀往往在自己的人身安危前立马化为泡影,但之后越来越觉得他的艰难,被流亡是他们无辜的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命的权利,在生命面前,民族大义和信仰坚持会显得很薄弱,而更多时候,人是无法决定自己的处境的。
这一点,很多人被那些附着在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最终本末倒置,甚至连决定是非,回避罪恶的潜力都丧失了。
和斯普尔曼有着相同经历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将德军脸谱化,凶狠残暴,但最后一刻还是松手了,为我们带来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德军上校。自信的民族总会以宽恕来对待仇恨。这也是一种真实,它不是遗忘,只是宽容。
那么,_为什么要对犹太人赶尽杀绝?
_对犹太人的恨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与一个犹太钢琴师偷情,这对他的童年家庭生活留下很多阴影;另一点犹太人头脑精明、占有着世界很大一部分的财富,但却资本家嘴脸十足,为富不仁者屡屡有之,如那些犹太籍操控金融的大鳄,这一事实,已令很多人不满,所以其实欧洲人对犹太人早已满嘴怨言,只但是最后借_的手解恨;最后是关于宗教,犹太人不信上帝,还喜欢冒犯上帝,而这是德国人乃至欧洲人摸不得的老虎尾巴。
追求完片内的真实,也不就应忽视片外的真实,它令人触目惊心,使我们不得不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这部影片。
但不可否认,有些动机再饱满、再信服,也不能影响人们对它导致的行动作出谴责。就像昆明暴恐案件的主犯者,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也有故土被分裂、信仰被侵犯的无辜,但他们以侵害无辜的生命到达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远超土地、民族、信仰的命题之上,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有一些底线是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不能触碰的,包括对生命的尊重。
电影《钢琴师》是根据瓦拉迪斯劳斯普耳曼的真实自传改编,这部自传小说在当年一出世便引起轰动而畅销海内外。但我总是想到斯普尔曼在回忆时的痛苦,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一向在苟且偷生,他或许也会自责,对着稿纸泪流满面的回想起一个又一个同胞被如何屠杀和欺侮的场景,但当几十年后上百年后,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依然还是会为斯普尔曼的幸存,一遍又一遍的激动,我们也感激他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快乐和尊严,为我们换回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为之警醒。
这就是他存活的价值,无所谓对得起谁对不起谁,因为在生命面前,很多东西都不值一提。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3
1939年,钢琴家斯皮曼27岁,每一天在波兰电台弹奏。二战爆发了,德军的飞弹袭中了电台,工作人员让他离开,他摇头,因为还没有弹完那首《肖邦夜曲升C小调篇》。
他决绝地说要死也死在家里,
他和倾慕的对象一齐逛街,但是他已经不能进咖啡店、公园,甚至是街边的座位。
他被迫带上了卫星章,为了生计贱卖掉钢琴。
全家人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他只能在餐馆里弹钢琴,换回一点点粮食。
他无数次目睹德国人肆意的凌虐、屠杀犹太人,他那弹琴的手搬砖头,挖土豆。
他逃离集中营,躲进首都公寓废墟的断壁残垣,如鼠般昼伏夜出不见天日。
为了活着,他喝着已经浑浊的水,吃一切能够当作食物的东西。
一个犹太钢琴师从社会核心逐渐到被隔绝被摒弃被歼灭。
但是他一向没有放下过生命,没有放下过期望。
他只落泪过2次,当他被一个犹奸揪出了人群,他得以幸免,却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当他最后重新坐在华沙电台,演奏乐曲,一切往如昨日。
个人觉得影片的奥妙之处,并没有单纯的反映好人与恶人,犹太人和德国人在战争中的性格表现,而是深刻反映了各种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
投靠纳粹的犹奸几次救了钢琴师一家性命;
抢救犹太人的波兰地下组织成员,打着钢琴师的名头到处募捐,然后携款私逃;
德国军官为演奏感动,包庇躲在德军临时司令部的钢琴师,送衣送食。
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
第一次看到男主角的时候,只是好奇他的眉毛怎样会长成这样。之后明白他因为这部影片得了奥斯卡奖,惊叹于他在颁奖典礼上的热吻。目前了解到他的下一部电影是彼得的“金刚”,很期盼。
在这部电影中他的表现真的无懈可击,把一个长期受到死亡威胁,承受恐惧压力的男子刻画的入木三分。
个性是有一段,他藏匿于德国人的街区中心。房间中,他不能发出声音让人察觉房里有人。当他又一次因为饥饿而在房里寻找食物时,不留意敲破了一叠瓷盘子,盘子发出尖锐刺耳的破碎声,门口随即传来了激烈的拍门声,他由于恐怖而不断瑟瑟发抖,眼神里透出惊恐的神色,那种不知所措,那种魂飞破散,让人从心底里为他担心,不寒而栗,痛彻心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