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2)
12年前出演《手机》中的武月,是范冰冰第一次拍电影,12年后,她挑战了一个离自己如此之远的角色。冯导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有名有姓的男演员有28个,女演员却只有范冰冰一个,真的是众星捧月,而冰冰没有辜负这样的众星捧月。
除了主创的引人注目,本周发布的《我不是潘金莲》先导预告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因为预告片的画面是这样的~预告片中的圆形画幅到底有什么深意,围观群众有众多看法,而导演冯小刚与本片摄影罗攀都已证实,圆形画面不是预告片的一个噱头,正片也将全部采用圆形画面。如此创新的方式让《我不是潘金莲》具有了先锋实验的意味,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频繁出现的圆形画面将使这部电影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画”的味道。拍摄一部圆的电影,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本的画面加上一个圆形就好,整个的构图、拍摄方法都要改变,看冯小刚导演如何在视觉语言上进行这一创新是令人兴奋的。范冰冰将如何演绎这个离自己如此遥远的形象也是令人兴奋的。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4
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很多有关网上的评论,有人站在法律的角度一一陈述了影片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其内涵,也有人针对信访制度展开了深刻探讨,自然评价有好也有坏。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在收获高票房之外想要获得好的口碑,在演员的高颜值和精湛演技之外,是否能引起观众共鸣便成了影响观众印象深刻的重要因素。如果说青春爱情类影片能够勾起你对美好青春的回忆和对爱情的感慨,那么揭示社会现象的电影则更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和反思,或吐槽,或共愤,更多的还是无奈,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残留的社会弊病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整改的,而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愈演愈烈的一些“潜规则”更是让人捶胸顿足却又手足无措。
由著名作家刘震云及知名导演冯小刚联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李雪莲因为丈夫一句误会,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开始的二十年艰难上访的故事。说真的`,影片中所涉及的信访制度的确与当下社会现象联系密切,并且引起人们对此关注,但由于编剧导演并未深入基层体验观察,所以影片虽然勉强将这个故事完整流畅的讲完,却存在诸多弊病和缺陷。
从演员的角度来讲,范冰冰自毁形象去演一个生活贫困的农村妇女确实精神可嘉,但演技明显有些生涩,反而张译、大鹏等配角更加出彩,可见诸多奖项加身并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好的演员。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5
昨日,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微博]执导、范冰冰[微博]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京举行首场发布会,相距上部三人合作影片_年的《手机》,一晃已经十二年。冯小刚对如今的范冰冰不吝赞美之词,“这部电影里有名有姓的男演员28个,女演员只有一个,但她也没辜负这种众星捧月”。原著作者兼编剧刘震云表示,《我不是潘金莲》算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是想说如果一个人想把一句话,找到合适的人说出来,到底有多么的困难。李雪莲花了20年就是想纠正她前夫的那句“我怎么看你是潘金莲”,并从这一件事引发出越来越多的事情,“这是中国由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过程发生的故事”。也因为作品如此“接地气”,冯小刚这次不打算考虑“票房”的事情了,他干了件很任性的事儿。
冯小刚想拍的从1994年《永失我爱》算起,这是冯小刚的第16部电影作品,“我一口气拍了很多电影,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就不急了,每天都有人送来剧本,都在看,但我三年了才拍这么一部电影,就是要等一部值得拍的”。他援引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标准: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深入生活,要拍出无愧于时代的、禁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提出这些要求到今天,过去一年多了,我还没有看到实践这些要求的作品,我觉得现在这部应该是符合的。”
范冰冰想演的《手机》的武月,是范冰冰的第一个电影角色,她用“战战兢兢”“懵懵懂懂”来形容那次表演经历。回顾这些年来大红大紫,演了不少角色,她的总结还算坦率,“十二年我拍了很多戏,有我喜欢的,也有我不喜欢的,但是这个东西真的不是以我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这个电影,恰好出现在自己可以有决定权的时候,“每个演员都想拍一部能留得下来的电影,很庆幸,我找到了。”
不仅仅是预告片,全片采用圆形、方形画面呈现
为什么要冒犯观影习惯?
本周一,当《我不是潘金莲》预告片曝光时,范冰冰的村妇形象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是预告片全部用圆形画面呈现。在习惯了16:9的长方形画幅的电影后,即便华语电影出现“突破想象”的作品,也就是孝贤导演《刺客聂隐娘》1:1的正方形画幅,就在观众设想,这可能是冯导在预告片上特意作出的效果时,记者从几位参与影片制作和营销的人士处了解到,这部电影全片都将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甚至会走得更远,前面大半部分用圆形,后面用方形。昨日在现场,记者向冯小刚求证,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次我们的电影用的圆、方,不单是一个艺术形式,也是一种韵味”,冯小刚用“冒犯”视听习惯来形容这次任性,但他表示,自己特别来劲、饶有兴趣。刘震云透露,最初他对此持反对意见,“但冯小刚根本不听你的,还用事实反驳你”。原来,在选景阶段就有很多人把这部片子和《秋菊打官司》等同起来,但后者肩扛摄影的拍摄方式,“曾经很先锋很流行,但现在已经烂大街了,我们要研究出新的方式”。
至于拍成圆的原因,据冯小刚解释,首先,它有种第三只眼睛在观察的旁观者感觉,再加上这个故事现实主义中有荒诞性,“这个圆也会让你感觉到,它和现实之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第二,“这个圆只要你把一点点的中国元素放在这里边,它就特别中国,这个形式恰如其分”。
拍圆形到底有多麻烦?
冯小刚承认这个创意给拍摄增加不少困难。具体来说,不适合拍近景,不适合摇镜头,“因为一摇就成望远镜了”,大多是全景和固定镜头,要靠内部调动,画面的上部更适合有放空,此外,“过去拍电影都是高反差,加大反差,但是现在需要低反差,因为一高反差,就会把圆以外的部分吃进去。”所以我们大概也只用了三只镜头,就是50毫米、35毫米、25毫米,用三只镜头来拍。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