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2)

关键词: 农民院士观后感,农民院士心得,农民院士
文琼0 分享 时间: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平说,朱院士作为一名顶尖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深深地扎根于贫困地区,把论文写在边_大地上,他鞭策着我们一线的扶贫干部砥砺前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的专家院士,是无愧于时代的楷模。作为扶贫部门的干部,将以朱院士为榜样,带领贫困群众爬山过坎,相信我们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带领广大贫困群众与全国其他同胞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x市委组织部组工干部万丽说,我们基层党员要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旗帜标杆,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学习朱有勇院士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作为。

朱有勇的事迹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扎根基层,投入脱贫攻坚事业。

3个月前,受中国工程院委派,何朝辉来到澜沧县竹塘乡,担任云山村第一书记。“与时代楷模一起奋战在扶贫一线上,我是幸福的。”何朝辉跟随朱有勇上山下田,与农民朋友大碗吃饭、大碗喝酒;看着他手把手教农户如何切薯、播种、理墒……“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农民的深情厚谊,感悟到了他坚毅执著的科学精神和真诚质朴的杰出品格,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会是我终生追随的目标、学习的榜样。”戴晓海从x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回到家乡x市工作,今年年初,他光荣地加入了扶贫工作者的队伍,成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双相村一名驻村工作队员,他说,我们年轻的共产党员应当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向这样的榜样致敬,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把中国梦从蓝图变为现实。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5

朱有勇,这个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同时,在他的努力下,世界性难题“大宗中药材品种三七连作障碍”也迎刃而解。

他总是心系群众,始终全身心融入到贫困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x省x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x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承担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朱有勇二话不说便带领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科学制定了产业发展措施。每次下乡,他总是第一个冲下车,有时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肥力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为找到适合当地的优势项目,他清晨就下田,深夜仍在研究问题,殚精竭虑,带领团队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4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公斤的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在未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实现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每亩产值可达10万元;在全国首创的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等种植技能;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

从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


《农民院士》观后感心得相关文章: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5篇

袁隆平的感人先进事迹观后感

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学习心得体会5篇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观后感心得

学习袁隆平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袁隆平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感悟及收获

乡村医生观后感850字

榜样5内容观后感心得体会

《榜样6》事迹观后感心得大全10篇

118530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