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观后感满分作文700字(2)

关键词: 百年巨匠观后感700字,百年巨匠观后感,百年巨匠个人观后感
天文0 分享 时间:

“另外一个特点便是大量的采访,而且是极有价值的采访。”刘羽强调。《百年巨匠》的采访对象包括艺术家亲属及其后人、弟子,还有友人及其后人、历史见证者、研究学者等,不仅有独家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也有深度独特的专业见解。

不封神,只纪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增多,现代人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轰炸式的种种信息。原本门槛很高的.视频内容也是一样。花费一两个小时之后发现自己看了一部“烂片”,是很多人最尴尬的体验之一。

如何拍摄出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这对摄制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曾执导过以色列、摩洛哥等跨国纪录片的吴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化的竞争对纪录片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播,证明了在小众市场中还是有竞争潜力的。“总结下不难发现,这些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人情味儿,最忌讳的就是裹脚布式又臭又长的东西。”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百年巨匠》出品人连辑也强调说,43位巨匠身上既有时代造就的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的鲜明个性。他说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革命文化碰撞的痕迹体现在了这43人中,纪录片全面梳理了百年来文化的维度与历史,从中可以找到当代文化的基因,启发大众认知社会。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姿态,远远高于当今很多小众的个人主义的创作,为大众提供了精致的文化产品。”

“但每个人又都是个性化的,他们树立的文化标尺与今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抄来抄去的文艺创作截然不同。未来,《百年巨匠》将走进校园,我们也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文化精英们的资料整理工作。”连辑说。

增强文化自信,传递人格力量

对于喜爱韩剧以及欧美流行乐的年轻一代来说,发自内心的以本民族文化为傲、热爱民族文化是一件略显陌生的事情。而这也正是《百年巨匠》系列纪录片的另外一个重要诉求。

连辑指出,解放初期不少中国传统的东西逐渐地被淡化甚至边缘化,有些画家有段时间在学校都没有事干,因为都教西画不教中国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哪里?通过这个片子我们就可以很有力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百年来形成的巨匠的群体,他们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当今的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你树立文化自信没有实例是不行的,把这43个人集中起来看,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非常之强大,不输给任何一个国家。”

除此之外,传递巨匠们的人格力量也是《百年巨匠》系列纪录片的重要诉求之一。《百年巨匠》的总监制贾磊磊表示,自己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从片子中“找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在43位伟大的艺术家身上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力量,无论处在什么样恶劣的历史环境,每个人都非常坚强、自信”。他强调,在某种意义上突出体现了纪录片的两个主题—— 一个是创作艺术美学,另一个就是人格。

百年巨匠观后感满分作文700字4

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

齐白石一生苦日子多,好日子少。年少时学木匠,做的是苦力活;40岁时出门远游,“五出无归”皆为谋稻粱;55岁时避难到北京,此后一直客居异乡,以卖画刻印养活全家。在他寄居北京的晚年,长孙秉灵、至交陈师曾、母亲周夫人、父亲齐贳政、门人瑞光、六子良年、妻子陈春君、继室胡宝珠、女儿良欢先后去世,伤心事接踵而至。《白石老人自述》一书里写到这些事,“眼睛都要哭瞎了”“真觉得活着也无甚兴趣”“多么痛心”“泪哭欲干,心摧欲碎”“去哭了他一场”“怎不叫我洒尽老泪”“衰年伤心”之类的话,透露着老人灰暗惨痛的暮年心境。他70岁时画了一幅《息肩图》,题诗道:“眼看朋侪归去拳,那曾把去一文钱。先生自笑年七十,挑尽铜山应息肩。”可是画了此图,并没能让他从此息肩。自述里说:“我劳累了一生,靠着双手,糊上了嘴,看来,我是要劳累到死的啦!”

白石58岁时,一个扇面卖银币两元,比同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仍然乏人问津。有一次,白石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他们见他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友周旋,谁都不来理睬他。可谁又能想到,在他离开半世纪后的2012年,竟有这样的消息:齐白石超越毕加索成为世界上“最贵画家”。

白石天资聪颖过人,备尝人世艰辛,可是一切苦难都没有打倒他,反而化为他不断在艺术上进取的动力和养料。虽则他的内心是苦涩的,但他的作品却清新雅致,以独创的、鲜明的齐派风格而享誉世界。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书画之道亦然。正如他自谓“苦白”,是“苦”——生活的苦寒、创作的苦恼、精神的苦闷,最终成就了“白”。

回看百年中国美术史,不单齐白石苦,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苦禅这些大师哪个不苦?青年徐悲鸿曾落魄到差点跳进黄浦江,生前寂寞的黄宾虹在弥留之际慨叹“我的作品要过50年才有人能看得懂”,看似潇洒风光的张大千漂泊四海却是出于无奈,性格孤傲的林风眠在“____”中曾以“日本特务”罪名被关押四年半,傅抱石的人生磨难虽少但他为艺术求索而呕心沥血,李苦禅年轻时曾拉人力车、借住庙宇过活……日本学者厨川白村认为“艺术乃苦闷的象征”,晚年吴冠中提出“让苦难来养艺术家”,苦禅老人也曾说:“养尊处优,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享福,但对于艺术家来说未必是好事。”他们的话表述不同,核心意旨却是一致的。

再看看当今书画界,一些人头顶各种头衔,单位领工资,家里卖字画,坐着名车,住着豪宅,脑满肠肥,志得意满,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最富阶层,在艺术成就上也通过各种手段炒作成“大师”。他们没有衣食之忧,没有精神之苦,他们的作品虽然卖得贵,但看不到真性情和大境界。

所幸,时间是公平的。大浪淘沙,水落石出,真正的大师会超越苦难,终会被后人和历史记住。譬如,苦白。

百年巨匠观后感满分作文700字5

今天,我观看了"百年巨匠鲁迅"这个视频,这个视频让我在心里永远也忘不了。

这个视频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他的爸爸因为得了一个病,鲁迅他便每天都请医生,寻药引,几乎每天都要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他要寻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结子的平地木等等稀奇的药引子。他默默地为父亲买药,觅药中痛苦的内心体验。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父亲的关心与疼爱,不怕任何艰难。

看完这个视频,让我想到了:我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牧童三娃》,里面说三娃村里有一群羊,每天在山上吃草,可是一刮风羊就会少很多只,三娃为了得知羊的下落走了很多路,脚肿了,腿也痛,原来是被龙卷风卷到深山的蛇精那里去了,三娃为了救羊忍着疼痛,最后坚持把羊救出来了。

看完这个视频,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因为受到挫折就放弃,要坚持,因为坚持才能胜利。

他在创作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历旧社会旧传统的压迫,他在困境中挣扎。鲁迅出生在大家族里,因家境变故、父亲的病故,小时候由富贵家境到寄人篱下乞食。他看透世人的真面目,,对家乡绍兴又爱又恨,复杂矛盾的心情,让他一生没有摆脱这些记忆。

在家里生活不能维持情况下,母亲坚持让他读书,因为无论什么情况,只有知识的力量才能改变人和社会。他刻苦求学,以优异的成绩留学日本。因在日本留学,更加改变他弃医从文的想法,经历战争、祖国的落迫、国人的愚钝,使他用文学作品唤醒国人精神的想法更加强烈。

旧社会的悲哀,让和鲁迅一样的人受到惨痛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而我们没有经历痛苦的时代,生在和谐、和平的国家感到很幸福!

从少年开始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很有主见,勤奋好学的好孩子。父亲生病,他去买药,忠孝两全的民族文学巨匠。也是热血青年,每一篇文章,都个性鲜明,针砭时政。呐喊,嘶吼,为了民族气节,为了民族危亡,为了民族骨气,摇旗呐喊,大义凛然。

少年强则中国强,学习先辈,站好队列,为祖国,为民族,为自己的人生,从点点滴滴开始,勤奋刻苦,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加油共勉。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百年巨匠纪录片观后感600字(精选3篇)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百年巨匠观后感满分作文700字相关文章:

《百年巨匠》观后感400字参考范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优秀作文700字5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700字5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700字5篇

抗美援朝观后感400字5篇

爱国教育的国防电影观后感400字七篇

爱国教育的国防电影观后感400字七篇

119492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