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700字

关键词: 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心得体会
宇林0 分享 时间:

萧寒说,纪录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真实,你真正体验了被拍摄者的人生和他生命的质感,看纪录片真的是太划算的一件事了,你只用一两个小时就能体验另外一个人真实的一生,而如果没有纪录片的话,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了解到,有一群人是这样度过他们的生命。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1

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可贵,更十分需要。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苦心技艺、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开创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赋予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使我们感悟美,使我们喜爱那些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个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传承文化······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2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屈峰在雕刻佛像,一边雕刻他一边说,

每个人对佛的理解还都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鱼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啊,古代故宫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面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了。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我其实很怕去博物馆的,所以一般不去博物馆。一开始是因为深圳的博物馆没有什么可看的,之后来了纽约也极少去大都会博物馆或者其他的博物馆。因为自觉去了也不过是走马观花,看了也跟没看一样,这些是什么,那些又是什么,又跟我何关?

我没去过故宫,我想,不过当年母亲去北京的时候,可能带我去故宫转了一圈,但是当年实在太小,早已没了印象,所以就还是算做没去过吧。对于故宫的印象还停留在走在雪地里不知为何突然想故宫下小雪的模样一定很美之上。再早一点的印象,就是《末代皇帝》里,溥仪在故宫里骑着自行车,却不知为何和纪录片里,那些老师傅和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的场景重叠了。

我从未去过故宫,但自觉对故宫似乎更熟悉了一点,那些人,那些物,还有御猫的后代以及院子里的杏树漆树和樱桃树。

我想,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它讲的都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人生百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它甚至让我生出了一种想要拍纪录片的冲动,想要把某种生活记录下来,想要让很多年后的人知晓这个人和故事。

它也让我,生出了一种去故宫的冲动,想要站在这些文物面前,仔仔细细地看上一整天,看每一个细节,看所沉淀下的岁月,以及站在它们背后的,那些人的影子。

所谓格物,以我观物,以物观我,然后物我两相忘也。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3

昨晚一口气看完这三集的纪录片,时时有泪目的冲动,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来对故宫的莫名深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自豪和对这些大师们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务时,一种慢悠悠、稳当当的节奏感支配了我,这时又一下子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和那些闲散而踏实地生活在故宫的人们。

我特别喜欢这种淡然的、不慌不忙的节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这真的难得,带来的也会是别样的成就感。这也是故宫里的大师们对待修文物的态度。修复精密的钟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让装饰盘上每一个翅膀、每一处关节动起来;修复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亲手采集;丝织品要亲自缂丝,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妆,保持最本真的状态,用肉眼去调节每一点色差;面对陶器、青铜器,一点点的调色、上釉,做旧如旧,点滴也马虎不得;书画作品复原,拉起薄如蝉翼的纸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一幅无价之宝。。。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感觉纪录片里的大师个顶个儿地性子温和、耐心,心态分外平和。在故宫的偏院里,他们自己种树、种菜、打水、扫地、采果子、开开风趣的小玩笑,在纷纷扰扰的现代世界过着与世无争的古代生活。。。

63087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