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观后感大全(2)
尼娜善良、美丽、软弱、单纯,这是她本来的面目,象征着纯洁无暇的白天鹅。而心中的黑天鹅蠢蠢欲动,是追求自己的释放、是邪恶、黑暗、叛逆、诱惑、惊艳,被尼娜抑制住控制住的最深处的一面。
她的母亲原本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蹈家,可是因为生下了尼娜,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母亲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女儿热爱芭蕾,同时一直尽力做到母亲的要求,刻苦训练竭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尼娜和母亲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她爱她的母亲,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主角时第一个打给母亲,告诉她自己的激动喜悦。她顺从她的母亲,对母亲的有深深愧疚,也深知母亲的恐怖。比如在母亲为了给她庆祝,让她吃掉蛋糕,尼娜并不想吃,母亲转身就要丢进垃圾桶。心中的叛逆是她一直压抑着的,耳边围绕着是母亲口口声声的宝贝甜心,墙上挂着是母亲年轻时的舞蹈的照片和画,尼娜再也不想听到母亲对自己寄托她没有完成的梦想,她要挣脱母亲的期盼和束缚,还有她对自己更苛刻几近完美的要求。
尼娜自虐,自己伤害自己时全然不知,已经造成了伤害了才后知后觉,万分悲痛。母亲也知道女儿压力很大,而且还有自虐的倾向,总是要检查尼娜后背上的伤。战争终于爆发了。尼娜跟着莉莉去了夜店,喝了下了药了酒,释放出自己真实的压抑着的感情。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幻觉。第二天排演,尼娜迟到了。当她发现莉莉要取代她的位置时,她体会到了天鹅湖前女主角贝丝被取代了的恐惧痛苦的滋味,也目睹了贝丝过激的自残、自暴自弃的行为。
尼娜内心深深的悲伤恐惧一直有增无减,心中的黑天鹅黑暗的一面挣扎着要撕裂白天鹅的面具,矛盾纠结的内心愈演愈烈。
当我看到最后一幕,也忍不住落泪了。尼娜上台表演,复杂的情绪使她发生了失误。尼娜从舞伴肩上重重地摔了下来。一向苛求近乎完美的尼娜,怎么能容忍自己在这种关键时刻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犯错?随后她又看到莉莉穿上扮演黑天鹅的衣服,尼娜受到了致命的刺激和威胁,莉莉要取代自己。尼娜又一次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幻觉。她幻觉自己错手杀死了莉莉!她终于真正蜕变,抛下沉重的背袱,重新上场,在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惊艳的美轮美奂的黑天鹅!
回到化妆室,莉莉来敲门,向尼娜道出自己出乎意料的对尼娜表演的由衷赞叹。关上门后,尼娜发现之前的地上的血迹不见了,发生的一切原来都是自己的幻觉。自己并没有杀死莉莉,而是将玻璃片刺向了自己。她哭了,她笑了。尼娜明白了一切。她哭的是自己居然出现了如此真实可怕的幻觉。笑的是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使命,完美地完成了黑天鹅的演绎。她成功了。但同时,她也毁灭了自己。
尼娜望向王子,望向观众台,人群之中,她发现了她的母亲。腹部的血迹渐渐晕开,染红了洁白无瑕的裙子。她微微一笑,纵身一跃,从舞台上的悬崖跳下。她就像她演的天鹅湖,演的其实是真实的自己:一面是善良美丽的白天鹅,一面是邪恶黑暗的黑天鹅。最终自杀了,却是欣喜地死去。
黑天鹅观后感大全5
开始时舞台在梦境中,结束时舞台在现实里。
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仿佛一切仍是那样,还是梦里那件雪白蓬蓬裙,那双光滑绸面舞鞋,那曼妙撩人的舞步。区别在于现实中的蓬蓬裙被划裂,隐隐藏着个涔涔渗血的伤口,而那舞步的主人躺在血泊里。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艺术,是一种高效的表达。但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拥有这种高效表达的能力。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递减,进入拼理解力和感悟力,拼个性和阅历的阶段。Nina面对的是两个同样高难度却黑白迥异的`角色,这意味着她需要在内心安抚妥当两种相生相克的力量,让它们共存且达到高度和谐。镁光灯下的几分钟,被残忍放大的绝不仅是演员脸上的毛孔,更是她背后的生活和内心的世界。
于是,黑天鹅出现,Nina的一系列异常开始上演。比如一次重于一次的皮肤抓痕,比如在恐惧中不断看到另一个自己,比如同性性行为的幻象。幻觉和现实在电影中交叉重叠,却因导演并未留下判别线索而变得无从细究。虽然敏锐的人还是可以从配乐中得出一丝线索,但就整体而言,观影过后对于幻觉真相的重新判断显得意义不大。倒不如珍惜当下的体验,尾随那些大胆跟在Nina身后拍摄的镜头,感受她不安恐惧的内心。在这点上达伦展现了他制造吊诡气氛,安排紧密节奏的天分。暗示足够多,让人大呼过瘾,众多细节和意象都值得回头考究。配乐更是可圈可点无所挑剔,在看第二遍时我甚至将大部分感官倾斜于听觉。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借了大师神力不好评说,由于大量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本片冲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在绝妙音效的带领下,早已被训练出门道的观影者们轻车熟路地入戏,进入这类心理电影的痛苦和不安的体验。却在意外中发现此次体验未循老路,竟有几处都峰回路转地感到了庆幸,或许有时还会并不自知地长舒一口气。比如,当Nina发现了一些荒唐的事情原来是幻觉时,当演出完美谢幕时,我内心都有声音响起,还好不算糟。还好是幻觉还不算反叛过头,还好是幻觉至少不致伤人判罪。还好这最终的谢幕不是幻觉,终于把梦里牵绕多年的动人谢幕牢牢钉在了众人的眼里心中。
甚至当听到那句血泊中的“It’s perfect”时,我开始对悲感产生质疑,忽然觉得揪心或没太多必要。因为对于一个表演者,黑暗和极端并不能和悲剧轻易划上等号。完美一瞬的背后常常是深渊,以艺术的名义,将创造和毁灭无限拉近,便成了一场最天然的华丽秀。是的,是Nina自己召唤了黑天鹅,为了舞台上的一瞬,她宁愿与魔鬼共舞。这一切都完美地如苔原和峭壁上的盛开的雪莲花般,具有灼眼的刺人的美感。
在这一点上我欣赏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阔绰的自信,纯恐惧容易制造,大可循点鬼片套路。难在不断给恐惧穿插转机,不断让它回暖的同时,却仍能增进惊悚的效果。难在让观众达到恐惧观感后惊觉,如果重来一次也并不愿让它的过程发生改变,似乎命中注定就该这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对有的人来说,也许是只白天鹅。那只黑天鹅不只是代表释放激情,去诱惑。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但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白天鹅,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但躯体之下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也是痛苦的。也许,迷失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黑天鹅观后感大全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