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1
《黑天鹅》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女主妮娜,为了争取剧团新剧《天鹅湖》的天鹅皇后一角而经历的成长和改变。天鹅皇后需要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纯良无害的白天鹅,一个是邪恶阴毒的黑天鹅。从小就承载着母亲殷切希望的妮娜,一直都是个乖乖女,白天鹅的部分自然手到擒来,而黑天鹅的部分却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最后为了达到角色要求,妮娜内心的黑暗被发掘出来,被释放出来,并在电影中以一个黑暗人格出现在观众面前,在最后的表演上,妮娜的黑暗人格杀死了白色人格,演绎了一个完美的黑天鹅,从而达成了她艺术生涯的巅峰。
在妮娜完美的表象之下,是压抑的黑暗灵魂,那个黑天鹅,原本就在她的体内,如果是白天鹅是她的身体,那么黑天鹅就是她的影子,在惊悚与压抑之中,妮娜完成了她灵魂的释放,观众也完成了自己情感的释放。
苛刻与极致的艺术之美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自问世以来就是美的化身,而这部电影却另辟蹊径,揭露这美好舞姿背后的极致苛刻,无论是女演员为了练习芭蕾舞弯曲成平面的脚趾、能塞进手去的胸腔以及为此付出的其他的身体代价,还是妮娜为了达到角色的要求而不得不分裂成两个人格,无不在诉说极致的艺术之美背后那一份不为人知的黑暗。其实这份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本身也是黑白两面的,白色的那面是圣洁,是观众看见的美好,黑色的那边是残酷,是演员独自承受的部分。而无论是表面的美好,还是地下的残酷,都是艺术魅力的一部分。
本我杀死超我的彻底释放
这部电影的女主妮娜,在母亲严格而周全的教育下成长,优雅而善良,但善良绝不是人生的全部真相。根据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被教化而来的这部分是超我,踏包括理想和良知,而我们灵魂深处那个没有道德观念不计后果只求快乐的部分被叫做本我,平时我们用来平衡无私的超我和自私的本我的就是我们的社会面具,这个部分叫做自我。年轻漂亮,舞姿优美,人又甜又乖,从来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妮娜这个人物在出场的时候其实是完美无缺的,但完美无缺的人物是不真实的,是压抑的,妮娜便是一个超我压抑到快要窒息的灵魂。总监及时看出来妮娜身上那急欲冲破超我阻碍的黑暗本我,所以才给了她这个机会,而最终妮娜也不负所望,自己的本我从超我中分裂出来,并杀死了超我,完成了人性和艺术上的双重释放。
一人双面的炸裂演技
最后我们不得不夸一下娜塔莉·波特曼的演绎了,一人双面的角色要求她都达到了,白天鹅的纯良无害,黑天鹅的邪魅狂狷,区别是那样的大,以至于观众从不会搞混哪个是她,哪个是分裂出来的黑暗灵魂。同样作为要分饰两角的演员,娜塔莉可比妮娜强多了,娜塔莉可以在黑白两个角色中自由游走而游刃有余,妮娜却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说什么艺术是不疯魔不成活,有控制的收放自如显然要高过豁出一切还搭上自己的疯癫。
妮娜那绝命一舞,是她艺术生命的升华,还是个体生命的破产,我们都很难说了,感叹于绚丽的芭蕾舞,也感叹于生命的脆弱与极致,《黑天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也是一场人生反思。
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2
众所周知,娜塔莉·波特曼是饰演《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古灵精怪的小女孩,而鲜有人意识到标签为惊悚的《黑天鹅》女主妮娜也是由她饰演,时隔多年当年的那个小萝莉以新的面貌和精湛的演技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故事围绕妮娜,一位纽约的芭蕾舞演员展开,她与她的母亲————演员艾丽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好机会终于降临,当导演托马斯决定为新一季《天鹅湖》挑选新演员时,妮娜成为了第一候选人。不过,她还有一个竞争者莉莉,托马斯要求舞者不仅仅能演出白天鹅的无辜与优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鹅的诡诈。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鹅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化身,渐渐的,两位舞蹈演员的竞争与对抗进入扭曲的状态,妮娜开始鲁莽、不顾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这也将毁掉她。
《黑天鹅》并不是灵异电影,里面一切的诡谲血腥宛如恐怖片的画面都来自于女主人公的臆想,而往往这种类似于精神疾病的现实向惊悚会让人更加毛骨悚然。相较于《这个杀手不太冷》温暖跌宕的色调,《黑天鹅》有着英国特有的冷硬风,影片封面就是阴森可怖的,女人白皙的脸上有一道黑色的裂纹。它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双重人格的互相博弈历来都容易受到高智商高情商观众的追捧;悬疑和惊悚元素的巧妙植入为影片带来了强烈的戏剧感;优雅华美的芭蕾舞和世界名曲的交相辉映又让影片充满了知性感和优越感。
芭蕾舞演员妮娜在权威母亲的长期压制之下,形成了温婉恭顺的外表,当然这只是表象。环境和成长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塑造是有决定意义的,权威压制和挫折打击之下,很容易把人谋求生存空间和满足各种欲望的天性掩盖起来,在适当的温度和土壤中,被压抑的本性会以加倍的破坏力爆发,“外表是天使内心是魔鬼”就是对这种人格异常的生动描述。
《天鹅湖》中黑白天鹅的角色是一白一黑一正一邪。妮娜的人格异常融入到舞剧中的假想角色中,把现实中无法形象地实现的人格裂变通过唯美的芭蕾舞剧彻底实现。虽然妮娜在天鹅皇后的角色之争中暴露了她暴戾的充满恐怖色彩的另一面,但当她在舞台上成功地诠释了黑天鹅这个角色时,也意味着她多年来被束缚的女性欲望和真实人性得到艺术性的完美释放,这对于一个艺术工作者而言,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影片借助舞台角色和迷离的幻想情境,让妮娜这个人物裂变过程充满惊悚感和隐喻性,一方面妮娜需要和自己被长期隐藏的阴暗面做斗争,另外一方面这种带有功利性质的阴暗面也正是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舞台上的天鹅皇后之争也是真实中的人性博弈。妮娜最后在精神迷乱中杀死的竞争者莉莉其实就是自己——这个情节堪称神来之笔,假如妮娜的确是杀死了真的莉莉,那么她的最后裂变就带有了无法洗净的罪恶,当我们明白死亡的人是她自己时,随后而至的和现实人物心理变化丝丝入扣的芭蕾舞表演让妮娜的死亡有了一种凤凰涅盘般的悲情和唯美,这时我们生出的情感只有同情惋惜而没有厌恶憎恨——凌空一跃的妮娜在肉体上死亡了,但在精神上却复活了。
凌空一跃的妮娜在肉体上死亡了,但在精神上却复活了。
影片通过一幕幕奇幻血腥的画面展现的挣扎和搏斗,甚至于妮娜的精神偏执,都只是把人性的些微阴影无限放大,最终通过自我了断实现升华。人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或不寒而栗,或找到解脱。
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3
电影《黑天鹅》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导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丝及文森特卡索主演,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真实惊奇的故事。
女主角尼娜(娜塔莉波特曼饰)是一位资深舞蹈演员,自幼习舞,渴望成功。在被提升为女主角后,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与另一个舞者——莉莉(米拉库妮丝饰)的竞争之中。随着演出日子的'临近,尼娜的压力越来越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精神问题。
电影结构紧凑,故事叙事有条不紊,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多种意象的使用,更是作品显得连贯,扣人心弦。片子中最令人影响深刻的莫过于颜色和镜子的使用。
首先是颜色。该片的颜色主要有黑色、白色、粉色和灰色。其中又以黑白色为主,为影片笼罩了一层阴郁的色彩。
白色是纯净的,无暇的,正如白天鹅一样,美丽、优雅,也如其一般追求完美。主人公尼娜一开始是以白示人的,素净的脸庞是白皙的,围巾是白色的,舞衣、舞鞋也是白色的。这种对颜色的一致要求体现了尼娜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同时,也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强迫症的表现,对细节吹毛求疵,这种自我束缚是尼娜不堪重负,最终产生精神问题,不时出现幻象的原因之一。
与之相对的是黑色,剧中另一女主角——莉莉,是黑色的代表,无论是衣着、外表,或是行为、动作无不显现出黑色的魅惑力量。整部影片也可以看做是尼娜从“白”向“黑”转变的过程。剧中,尼娜为了保住女主角的位置,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有违本性的行为,使自己变得更加性感、有诱惑力、更加符合编舞约翰(文森特卡索饰)的要求,真正从白天鹅转变到黑天鹅。依我看来,“黑”并不是邪恶的象征,他代表的是一种更加富有张力的力量,他是狂野的,充满魅惑的,他代表了内心的欲望。
其次要说的是粉色,有人说粉色象征着尼娜最初的纯洁,在我看来不全是这样的。从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粉色主要出现在尼娜的房间里,粉色的墙,粉色的饰品,粉色的用具,而这些集中出现在她的家里,换句话说就是尼娜母亲的控制范围内。粉色可以看做是小女孩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多是母亲在女孩年幼时为女孩营造出来的颜色,她很美,很温暖。可是问题是,尼娜已经28岁了,她年轻漂亮,应该拥有许多朋友,可我们并没有从影片中找到尼娜在舞团外的朋友(当然,那两个在夜店认识的男孩不予考虑)。不管什么事,尼娜总想与母亲分享,可到了后来,她却无法忍受母亲,拒绝她甚至伤害她,这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尼娜的母亲年轻时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因为要生尼娜,放弃了舞蹈,他便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倾注在尼娜身上,小的时候,她强迫尼娜跳舞,长大了控制其生活、朋友,母亲的期望与控制也是尼娜不堪压力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这里,我更倾向于把红色认为是冷暴力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