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
《甲午大海战》一部让我震撼已久的电影。它不是纪录片,或许也不需要卖弄知识,或许也不需要考证史实。想到那场悲惨的战争,两眼不时地泛着泪花,为牺牲的英雄而感动,为中华的浩劫而伤痛。
真的很害怕甲午的惨剧会再次上演,虽然如今和平是主流,大街小巷都在看着温馨的家庭剧、感情剧,但战争阴云却一向未散去。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丁汝昌战术指挥的重大失误,保守而一沉不变的战术在应对与时俱进的日本舰队时,是那么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则是政府的腐朽以及战略思想的落后。政府的腐朽自不必提,战略思想的落后却很致命。中国一向信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处处摆着礼仪之邦的谦恭姿态,害怕邻居们哪怕一点点的误解。我认为这种思想是极其可悲且愚蠢的,完全是沽名钓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话搁在几百年前的冷兵器时代,那是没有错的。你想先犯我,带领着大军前来攻打,我大关城门坚壁清野,你不必须能奈何我,我则能够从容的组织反击。
但在热兵器时代,状况就变了。法西斯德国行那不义之举,有几个国家在师出有名后成功反击的?日本的胜利更是源于他们一向信奉着先下手为强的思想。可悲那清政府,在组建北洋海军之后,本能够简单拿下日本,腐朽的王朝却从未思考过,以至于养虎为患,终成大祸。而日本,将海军当做谋利的工具,扩张速度何其壮观。在21世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就是亡国的催命符。因为21世纪的海战比之甲午海战更要残酷血腥一万倍。是个攻击手段远远超过防御手段的年代,一枚导弹就能报废一条军舰,胜负就在于谁准备充分,谁率先发动。战争的结果是其中一方片甲不留,另一方却毫发无损。相比之,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被偷袭还能有一半的军舰得以返港是何等的幸运,而这种状况不可能出此刻21世纪。
虽然历史考证的严谨程度与战争场面的描摹水平还有待提升,但与当下流行的国产片相比,这多多少少能够算是一部有必须深度的电影了。影片从邓世昌的童年开始讲述,再现了北洋水师从建立到覆灭的屈辱历史,透过交错历史与现实让观众体验到了强烈的沧桑感与沉重感。相信最后,气势恢宏的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铁甲舰的残骸旁破浪驶过的一幕,必须感染了所有热爱祖国,关心中国海军发展的人们。百余年前,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北洋水师在国人的企盼中迅速成军,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舰与舰长,最终却以极为屈辱的方式谢幕;这天,几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崭新而强大的海军又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古老的东方。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动万分!“历史并不重复自身,但是它押韵”。透过昔日弥漫的硝烟,拂去时光积淀的尘埃,我们看到的,绝非仅仅是第一场蒸汽铁甲舰队间决战的壮阔,听到的也远不止于一阙“奇异的悲歌”。
深蓝,大海的颜色。中华民族起源于大河流域,但也不乏优秀的航海家。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空前繁荣,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堪称古代中国航海事业的顶峰。然而短暂的辉煌后,取而代之的是闭关锁国的极端保守政策。直到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的威仪随着圆明园一齐化为乌有之后,统治者们才迷迷糊糊的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在“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声中,传统的陆权受到冷落,中国开始不惜重金外购军舰,并派出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技术。影片中刘步蟾的“海军不强,早晚要挨打”一时光成了有识之士们共同的声音。在封闭的大清帝国,能有人看到外面世界的竞争残酷,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的确实已属不易。但在建设海军的热潮中,全国上下却几乎没有人真正意识到海军的真正作用。由此看来,以保卫海岸为目的建成畸形的北洋舰队覆灭也是必然的事了。
“生产,具有交换产品的务必性;航运,借此交换才得以进行;殖民地,方便并扩大了航运行动,并透过超多建立安全区,对此进行保护。”“海权不仅仅包括海洋上的军事实力——他以武力统治着海洋或部分海洋,也涉及和平贸易与航运。唯其如此,才能自然而又健康地诞生一支海军舰队,才能使其稳如泰山。”按照马汉的海权观来审视,北洋舰队就是注定要倒塌的无根之木。尽管洋务运动中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传统经济的解体随着列强的入侵也不断加剧,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封闭性极强的小农经济依然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建设海军只是以保卫海岸线,巩固统治为目的,根本没有内在的经济驱动力,诸如商船队的其他海权要素几乎是零。庞大而令对手胆寒的北洋舰队本质上与岸防炮台无异。
相比之下,日本的海洋战略则要健全许多。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工业化进程迅速,工业产值以远高于同期世界水平的速度增长。日本工厂制造的商品不但占领了本国市场,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向中国与印度市场进军。日本很快赢得了“亚洲工厂”的美誉。工业的发达带来的是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商船队的扩大,日益延伸的海上贸易航线则在呼唤本国海军的保护。加上日本是岛国,国内资源匮乏,经济对外依存度因着生产力的发展势必进一步增大。若没有一支能保卫海上交通安全的海军,日本将很难把经济命脉握在自我手里,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极度危险的。
所以在经济的内在驱动下,日本能够发动全国范围的捐款,能调动一切力量按照周密的计划打造海军。而清政府在没有经济需求的状况下对海军建设自然会放松。海军作为技术兵种,其建设有着极强的连贯性,然而清廷一声令下,北洋舰队竟然整整两年没能增加一艘军舰,甚至连补充装备的经费的未以拨给。中国的海军建设毫无计划性可言!海军的灵魂在于进攻,但以海岸防御为目的北洋舰队几乎完全没有进攻意志。“定远”级铁甲舰固然先进,但其母型“萨克森”级铁甲舰就是专为近岸防御设计的,之后中国自行建造的“平远”号铁甲舰也没能打破这一桎梏。甲午战争中,无论是丰岛海战还是大东沟海战清军都是被迫应战。到了战争后期,北洋舰队干脆龟缩在港内,将宝贵的制海权拱手送人,这一行径最终加速了自我的覆灭。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大。当下的中国无数力量都要从本土以外汲取。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此刻半数左右的石油和铁矿资源都来自他国。中国每年都要从世界各地进口超多商品,引进大批的人才、资金,还有的更多的商品与资本要“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这天,中国有着历史上从未应对过的遍及世界的利益,中国海军因而注定要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_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完美却依然不乏_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就应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就应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就应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历史的惨痛教训让我深知:国家必须要强大,要先进,国民必须要团结,不然落后就要挨打,不团结就会遭人欺负。
我们不应延续仇恨,但我们务必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吸取教训人人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贡献。
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