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700字(2)
对方确实在为自己想办法,虽然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但发现自己做不到。
或者有些情绪并没有疏导,感觉对方不够耐心听自己倾述,没有听懂自己真正想说的,建议听起来像对自己的否定,没有足够能力去面对问题。
有效胜过有理,有效果的支持是给对方力量去面对这些感受,在情绪排解后,理智地去勾勒出解决办法。
因为在梦想面前我们都没办法去做很超前的事情,能做的就是在一个双方都差不多的水平面上奉上热情,一点点前行。
恰到好处的支持,这也是《爱乐之城》中体现的最妙的部分,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爱情令人遗憾,但也完成了一个爱如何成就了梦想的故事。
三、尊重对方的选择也是一种支持。
(成全也是一种支持)
1.米娅决定去巴黎,一晃就是五年后。
米娅如愿实现了自己演员梦想,那是扎根于她心底的渴望;塞巴斯有了一家自己的爵士音乐餐厅,那是深入他骨髓的执着。
五年后,米娅和丈夫碰巧走进了小塞的爵士酒吧。
在台上绅士地弹奏了那首他们曾经的定情曲。
画面切回两人最初相遇,荧幕缓缓而出两个字“如果”。
如果当初第一次见面就在一起,如果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拥抱你,如果我拒绝了乐队的邀请,如果你当时的小剧场大获成功,如果我们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如果在音乐声中慢慢呈现,却在音乐结束时戛然而止。
两人目光相对,会心一笑。
2.我想他们对分手早就释怀了。
我想他们大概早就释怀了,即使天各一方,但我知道你过的很好,我们各自安好,就好。
很多人都觉得,相遇是一种成全,但要知道,错过有时也是一种成全。
人世间,最美的爱情便是因为爱而有所成长,变成更好的人。
在爱情之外,也因为爱的支持她们赢得了梦想。
最后以女主角在独角戏里所唱的那首《the fools who dream(傻瓜逐梦)》作为本文结尾。
爱乐之城观后感700字5
《爱乐之城》就像一颗色彩鲜艳且华丽无比的炮弹,打响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第一炮,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近两年最好的电影节开幕片。
而我,早上10点多抹着眼泪从Darsena大厅出来,在颇为简陋的官方纪念品店转了一圈,就又钻进了11点15分第二场放映的等候队伍中。
纵观十几种传统影片类型中,歌舞片可能是最不受观众、影评人待见的一种类型。
不知多少人看到电影中的角色突然唱起歌跳起舞就大翻白眼。
确实,如果处理不好,在剧情中突兀的插入歌舞场景很容易造成观感的割裂,甚至尴尬。
所以在那个歌舞片的黄金时代过后,这个类型始终在走下坡路。
_年的《芝加哥》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几乎已经是该类型的绝唱。
最近10几年来,歌舞片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值得拿出来说的无非是褒贬不一的《悲惨世界》。
再有,就是贩卖男色的《魔力麦克》了。
而Damian Chazelle带来了《爱乐之城》,这个在两年前凭借《爆裂鼓手》一片惊艳全世界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第三部电影中使用了更大牌的卡司(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和跃升数级的制作规模。
且冲破新秀墙,即使在影片后半段逐渐抛弃了歌舞片形式,也可堪称拍出了应该是近十年最好的歌舞片。
《爱乐之城》中穿插始终的音乐类型,也是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饰)所追求的梦想--爵士音乐(Jazz),就像歌舞片这个影片类型一样,逐渐走向死亡。
而Seb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最大梦想就是开设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并一举拯救濒死的爵士乐。
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在高档餐厅弹奏钢琴的乐手,靠着弹奏节日乐曲赚取聊以果腹的小费。
影片的女主角Mia(Emma Stone饰),则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女演员,白天在咖啡厅做一个受尽白眼的服务员,业余时间试镜了无数角色,但无一例外,均毫无音讯。
事实上她没有什么梦想,卧室里挂着众多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海报,却连《无因的反叛》都没有看过。
和其他3个女孩租住在一间房子,流连于无聊的约会与派对。
因为一段音乐,两人终于正式相遇,Mia在Seb身上找到了理想的模样,Seb在Mia身上找到了奋斗的理由,他们和其他我们熟知的爱情电影一样,虽然路有坎坷,但还是彼此相爱。
《爱乐之城》是一部足够好看的电影,Chazelle抛弃了他在《爆裂鼓手》中备受好评的碎片式剪辑,化繁为简,避免了所有不必要的剪辑点,只是利用流畅唯美的运镜来展现。
开场的长镜头尤为明显,一段5分钟歌舞长镜头直接镇住了场,行云流水的镜头配合着数次角色的更换,鲜艳的色彩和街头文化的融入更添色不少。
虽然回头想来这段与影片主题并无太大关联,但难度极大的拍摄和出色的观感让影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赢得现场媒体的一片掌声。
《爱乐之城》更是一部足够好听的电影,让我人生中第一次有在影院中只是听着影片中的原声就落泪的体验。
爵士乐不必多讲,对Mile Davis,Charile Parker戏谑般的致敬定会让很多爵士乐迷会心一笑。
John Legend的友情出演,为影片加入了融合爵士(Jazz Fusion)和电子舞曲(EDM)的现代风格。
而在男女主角的爱情对手戏中,旋律动听的流行乐让影片的好听度再上一个层次。
可以说,影片在各个层面上满足了几乎全部音乐类型的乐迷,“爱乐”两字名副其实。
而Chazelle在《爱乐之城》中又一次展露出了自己对影片结尾的超强把控力,一段对于整部电影再解构的梦境戏,穿插了众多影史上的拍摄形式,从画面、声音、再到情感三方面冲击,让我两次为了这一场戏泪流满面。
在导演Chazelle的处女作《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分别为Guy和Madeline,而这正是雅克·德米的经典歌舞片《瑟堡的雨伞》中男女主角的名字。
在《爱乐之城》中,导演也无处不在的向《瑟堡的雨伞》和那个黄金时代致敬。
而这样的致敬,从布景中张贴的海报,到片中影院所放映的电影,还包括且并不局限于《无因的反叛》、《卡萨布兰卡》、《雨中曲》、《黑猫》、《绣巾蒙面盗》等等。
两个主角甚至来到了《无因的反叛》里著名的取景地Griffith天文台,上演了一出星空中的无重力宇宙舞蹈。
影片分为5个章节,冬、春、夏、秋、再到冬,就如同两个主角的情感经历。
而据导演Chazelle所说,《爱乐之城》是关乎艺术家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故事。
影片也从第三章节起,就将主题聚焦在了两人追逐梦想的过程。
生活所迫的Seb受到金钱的诱惑走上了商业之路,坚守自己的Mia却因为天赋的不足再次失败。
这可能才是导演在《爱乐之城》,甚至《爆裂鼓手》中一直想要讲述的东西:偏执的理想主义者通常都会走向两种结局,一是撞到南墙立刻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墙,而等在最后的究竟是深渊还是辉煌,全凭个人天赋。
即使抛开这所有的表达,只从最肤浅的层面去观赏《爱乐之城》,这也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电影。
绚丽色彩、动人音乐、你可能不会对于影片中两人的情感有所共鸣,但你一定会记住Seb和Mia在Griffith Park的紫色天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也不会忘记两人喃喃的唱出City of Stars的动人模样。
你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去定义《爱乐之城》,因为它太过丰富。
它关于爱情、也关乎理想;它讲述成功、又不免失败。
它是艾玛·斯通的轻吟浅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声哼曲,更是他们两人在Griffith公园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
它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也可以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
它是对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归真的电影本真。
任何的溢美之词都无法精准的形容《爱乐之城》的精致与美丽,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观看,在泪奔之余拍红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