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2)
这就是西敏让纳德跟护工交钱和解时提过的离婚时要还给女方的一笔钱,类似我们中国的彩礼,就此我也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在伊朗,女方为了有个担保,都会要求男方给于mehrieh。Mehrieh的数目通常是根据男方的经济环境来要求的。要离婚啦,但男方没能力偿还mehrieh,结果在伊朗很多的丈夫被前妻送进监狱。伊朗政府更改了关于mehrieh偿还的律列,但凡离婚者,不管家境如何都一并只要支付114枚金币给女方,不管当初你给的mehrieh是60金币或是900金币。如男方没办法支付,他必须坐监狱,直到他支付这笔mehrieh为此。法官也会将他所拥有的财物如车子等判给前妻。
当然corruption的情形在伊朗是满普遍的,一些男方为了不支付那笔mehrieh会通过关系来尽量拖延法庭程序。而有些女方因被逼长时间的来回法庭,精神太折腾了,有时就自动撤退官司。不过,不管怎样,到头来,男方还是必须例行这个罚款如女方坚持下,不然就坐牢。
而在电影高潮中,失去西敏的纳德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不得已,他雇佣了女工瑞茨照顾父亲,却又发现瑞茨不但对父亲疏于照顾,更将他绑在床头。愤怒之下,纳德将瑞茨推出了门外,瑞茨失脚滑下楼梯,意外引起流产。瑞茨因此将纳德告上了法庭,法官在对该事件调查的过程中,法庭的审查很简单甚至不认真,随意让案件相关人士接触证人甚至让当事人传唤证人 ,对随意更改口供的证人也没详细地分析更改的证言是否可以继续用。在后来纳德决定听从西敏的话交钱和解时,在瑞茨家纳德想在签和解书前说几句心里话,坐在一旁的法官下一秒就大声劝纳德什么也别说赶快签字,这几件事让我深深感觉到法官的不耐烦与他对法律不尊重不认真的态度。
在伊朗绝大部分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少部分信奉_。《可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是默罕穆德在23年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其内容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信仰伊斯兰教,把《可兰经》当做是不可违背的经典,这使伊朗因此而蒙上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在这场官司的角逐中,纳德隐瞒了自己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瑞茨隐瞒了孩子不是因为被纳德推而流掉的,特梅隐瞒了爸爸撒谎的事情。这两个家庭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每个人在官司中面对法律都说着谎,但离开官司到生活中时每个人却又善良。
纳德想要拿到瑞茨对父亲疏于照顾的证据把痴呆的爸爸带到了医院,但最后为了保护那脆弱的爸爸还是放弃了关乎自己的利益的证据,帮爸爸扣上了衣服的'纽子;纳德在法官发了对瑞茨的拘留令时帮其向法官求情;瑞茨为了保护纳德的爸爸不顾自身安危冲出了马路导致腹中孩子死亡却从未想过要讲出事……两个家庭斗争了这么久最后一切都快尘埃落定时瑞茨因为心有疑虑不敢向《可兰经》发誓最后选择放弃那让她内心不安宁的钱,由以上种种可见,在伊朗的伊斯兰教信徒眼中其实《可兰经》远比法律更加不可违背,对《可兰经》的信仰可谓是根深蒂固。
在看这电影的过程中,我其实也没看出瑞茨是孕妇,然后因为对伊朗的着装很好奇所以特意去百度了——法规中规定妇女必须带头巾并且不能露出头发。现在各方面已经逐渐开放对衣着要求也没那么严格,年轻女孩头巾就只是做做样子搭在后脑勺,露出很多头发,年轻女性的衣着也不再是黑袍裹身,但衣着色彩还是以黑色为多,也有一些小年轻穿红色绿色,没有人裙子,也没有紧身裤紧身衣,有高跟鞋,指甲油。有很多女性外面一个深色大衣,里面穿的色彩斑斓,但是有一点,女性不能穿露出自己身体线条的衣服,比如前面说的紧身衣。
结局开放却又有那么些许明朗。
说实在,伊朗这个地方不适宜我住,但我愿意去徒步旅行感受它的美。
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5
有人说过,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这城里城外的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正品味到。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把这城里城外的喜忧参半演绎绝了。不仅如此,作品还引用了一些暗喻的手法,让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家庭故事,体现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影片对人性心理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并且环环相扣,悬念丛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人公纳德和西敏在伊朗,算的上是一对白领阶层。丈夫纳德在银行工作、妻子西敏是一位教师。家中有11岁的女儿特梅、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矛盾冲突的起因是西敏想给女儿特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坏境,办好了移民手续。而丈夫纳德不想丢下年老多病且无法自理的父亲,死活不同意移民,二人闹到法庭。法院认为这是妻子在胁迫丈夫妥协,就建议双方先冷静一下。西敏赌气搬回娘家,纳德只好请来一个家庭保姆照顾父亲。一次,纳德发现保姆将自己的父亲捆绑在床上导致他差点窒息,他一怒之下将保姆推出门外,致保姆意外流产。于是,两个家庭之间,一场漫长的纠纷就此展开。
令人赞叹的是,影片从场景到演员,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却能做到简洁而干净,精致而细腻。这可以看出制作方对电影语言的控制能力已经如鱼得水。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影片中的那些精彩的隐喻:
隐喻一,妻子西敏说移民是为了让女儿脱离这种环境,而伊朗到底什么样的环境?电影却没有给出答案。但就是这巧妙的点到为止,却足以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
隐喻二,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这也是个很明显的隐喻: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一系列行将腐朽的制度。
隐喻三:西敏质问纳德:你父亲认得出你这个儿子吗?纳德答:我认得出他是我的父亲。这个暗喻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这表达了普通百姓对一些现象的失望,而又故土难离的矛盾心理。
影片同时还引用了其他的隐喻,准确地表达出人们在僵硬而强大的体系牵制下,所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信仰、在金钱名誉面前人们表现出的虚伪和内心谴责、在强权面前,人们无处可逃任人宰割的绝望......
《一次别离》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这部带有批判性的电影也被伊朗官方认可;_年,该电影就在伊朗本土获得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凤凰奖。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佩服人家伊朗官方的豁达。这无疑是鼓励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并能以此向世界弘扬本民族深厚而悠久的传统文明。能做到这一点,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