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感
推荐文章
该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孤独地在豪宅中死去为序幕,围绕他临死前说出的“玫瑰花蕾”一词,讲述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感1
1941年公映的好莱坞经典电影《公民凯恩》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人称“美国忽必烈”的报业巨子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76岁时于自己宛若宫殿一般的庄园中孤寂地死去,临终前唇角翕动,一句仿佛悄不可闻的“玫瑰花蕾”随着手中砰然滚落的水晶球一起,消失在这座富丽堂皇又冰冷寂寞的宫殿深处,音声渐息,无人知晓。
作为业界头筹的新闻大佬,凯恩坐拥着一个超出凡人想象的庞大报业集团,资产千万,风月无边,一生名利兼得,本应无所遗憾,然而他临终时念念不忘的竟是一句“玫瑰花蕾”,不得不让人疑窦丛生。
伴随着新闻大亨凯恩的离去,“玫瑰花蕾”究竟意指何物成了新闻记者调查的要点。
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凯恩临终时这声饱含哀伤的叹息是在祭奠当年求而未得的情感,还是为未能弥补对谁人的亏欠而做的终极忏悔?
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围绕着凯恩身边人的采访逐渐展开,妻子好友同事仆人,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诉说了关于凯恩的种种往事,凯恩曾经的生活轨迹旋即缓缓展现在记者眼前。
凯恩曾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_七年美西战争;重金挖走竞争对手的全部班底;曾迎娶总统的侄女社交名媛艾米丽为妻;曾展露自己的政治野心参与选举;曾仰仗丰厚的财力力推自己毫无天分的情人登上歌剧舞台……最重要的是,他制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报业帝国。
在这个帝国的昌盛时期,凯恩曾经控制着37家报纸,13家杂志和一个无线电广播网,他的报业帝国是帝国中的帝国。
这样富可敌国的凯恩先生,临终前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究竟是什么?重重调查之后的记者依旧没有得到准确明晰的答案。
他最终下定结论说,凯恩先生是一个获得了他想拥有的一切然后又失去了这一切的人,也许玫瑰花蕾是某种他没能得到或是失去了的东西。
他猜测玫瑰花蕾也许就是拼图上的一块,遗失的一块。
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凯恩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风光无限世人皆知,孤单落寞无人相守。
他不断得到,同时又不断失去,那些看似令人着迷的、光鲜亮丽的光彩浮华,在他的生命里来了又去,却始终都是过客,在生命最终的尽头,竟然什么都没有留下。
金钱或许能够换取权势,权势或许能够招致名利,但这些都换不来真挚的情感。
亲人爱人友人情人,他们无一例外的离开了他,他在追逐事业与名利的同时,不断抛弃着这些实际更为珍贵的感情。
因此,从某方面来说,凯恩的辉煌帝国是以牺牲最珍贵的东西为代价才换取的,他的玫瑰花蕾,最终只能盛放在天国的彼端。
影片的最后为我们揭示了谜底——当仆人们哀叹着将凯恩生前所有珍藏的异宝一件一件的抛进熊熊燃烧的熔炉中时,那件曾属于童年凯恩的小雪橇,在烈焰的炙烤下褪去了层层掩饰的油彩,终于在趋于毁灭之前,短暂的露出了当年的模样。
“ROSE BUD”几个字格外醒目,原来,这才是所谓“玫瑰花蕾”的真相。
破碎的童年使得凯恩的成长经历异于常人,一面是旁人难以企及的富贵荣华,一面是被父母抛弃的孤独落寞,这种经历是暗藏的隐痛,仿佛一颗深埋地下的炸弹,虽被极力掩埋,但依旧存在着,并且往往在最脆弱的时候引爆,不断的折磨着他的心灵。
童年的残缺使得凯恩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因此他孜孜不倦的追寻着已然逝去的童年,和与童年有关的一切。
他的第一任妻子,温婉贤良的大家闺秀艾米丽并不能带给他一直缺失的安全感,因此当他遇见孩子气的苏珊时,就无可救药的迅速陷入了爱河。
苏珊那活泼伶俐而又无忧无虑的性格,仿佛童年玩伴一样,带给他不能替代的欢乐和平静。
她能弥补他心灵的缺失,她的天真烂漫是他最好的慰藉。
然而这本不是爱的正常形态。
或许由于童年时没有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凯恩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他将苏珊当做笼中的鹦鹉、枕边的娃娃,一味的满足着苏珊那不实际的愿望,并在苏珊感到痛苦时仍不停止毫无意义的歌剧演出,最终导致了苏珊的服药自杀。
在苏珊侥幸被救回之后,他与苏珊深居简出,将自己囚禁在宫殿一般的城堡庄园里,过着孤寂冰冷与世隔绝的日子。
当苏珊厌倦了这样的日子,坚决的离开他后,他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般砸毁了苏珊屋子里所有的物品,最终留下的,就是他临终前依旧握在手中的水晶球。
其实,无论是苏珊、水晶球还是“玫瑰花蕾”,凯恩所念念不忘、执着追求却最终未得的始终是一份纯真而温暖的情感。
这种缺失从他的童年开始,仿佛受了诅咒一般,如同一个难以逃脱的梦魇,不断的吞噬着他的灵魂,使其不得安宁。
凯恩的故事以报业大亨赫斯特为原型,其中掺杂了赫斯特一生的对手普利策的逸事,以及导演兼主演奥逊·威尔斯的部分经历,因此显得十分离奇而精彩。
查尔斯·福斯特·凯恩作为融合了上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报人的艺术形象,极为生动,他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时美国报业的繁盛与隐藏的弊端,也给今天的新闻人带来思考和警示。
怎么做新闻,做什么样的新闻,在新闻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丰富多彩的答案。
当业界的操守和底线一次又一次被挑战的时候,新闻人最初的初心也仿佛一枚在风中摆动的“玫瑰花蕾”,枝影倾覆间,知未可见。
实际上,做事和做人一样,都是需要有些不切实际的'信仰的。
如果太过于纠缠现实,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拘泥于分毫的较量,把重点放在不择手段的生存上,即使这个媒体暂时获得了立足之地,也终将失去受众的信任。
新闻人应该是有梦的人,在这个时代仍然不失做梦的勇气,能做梦并且敢做梦,梦里的初心不能忘。
又或许每个新闻人都有一个关于“玫瑰花蕾”的梦,只不过有人在迷惘中坚守,有人已永远失去,而有的人,还在寻找。
谁的“玫瑰花蕾”已经不再重要,新闻人做出的选择不管多么相异,都将交与历史检验。
在多少年后,当后人回望前人来时路的时候,相信他们会给前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感2
《公民凯恩》获第十四届奥斯卡奖,无论是其故事本身还是讲述故事的方式都是经典之作。
尤其故事本身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首先,就其创作背景来说,《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时寄居他人时的经历及感受塑造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形象。
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赫尔曼·曼凯维支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其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
赫斯特是美国的报业主。
1863年4月29日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卒于1951年8月14日。
1887年接办其父的《旧金山考察报》。
影片中有一幕是在纽约《问事报》的摩天大楼里,汤姆逊会见了当年同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
这位老人回忆起1890年凯恩第一天接管报社的情景,凯恩年轻气盛,不可一世。
他主张制造轰动新闻而不问事实真相确否,以此与《纪实报》争夺读者。
而作为影片原型的赫斯特在1895年购进《纽约日报》后,增加插图、彩色专刊和大字标题,并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灾祸、丑闻等报道,因而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
当时的竞争对手是普利策。
反映了美国新闻史中新式新闻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黄色新闻的泛滥。
并且在影片中报社董事长伯恩施坦介绍了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__年美西战争的过程,与美国新闻史的历史事实惊人的吻合。
1898年,赫斯特为与《纽约世界报》竞争而带动激情主义、责难西班牙并鼓吹美国宣战的舆论风潮,迫使威廉·麦金莱总统在西班牙已与古巴调停的情况下,发动美西战争。
在政治生涯上,二者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活跃在政坛,但永远不是主角。
但不同于影片中凯恩竞选最终失败是因为和情妇的事情败露,而赫斯特则是由于坦慕尼协会操纵选票,他以大约3500票之差落选。
赫斯特在美国乃至全球新闻传媒史上的显赫地位已经确立无疑,对于新闻传媒事业,赫斯特和他所掀起的黄色新闻浪潮始终是对美国和世界传媒绕不过去的事实。
在影片的开头,解说词说美国的发迹史,就是他(凯恩)艰辛的创业历程。
而影片所承载的故事也确实反映了美国新闻史的发展概况。
《公民凯恩》,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6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
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感3
人们从凯恩临终前的遗言“玫瑰花蕾”中试图弄清楚他的传奇的一生,记者汤姆逊在图书馆查阅已故银行家撒切尔的回忆录手稿,走访与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他的好友李兰以及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老管家雷蒙,每个人的视角中凯恩都是不同的,“玫瑰花蕾”仍是个迷。
银行家眼中的凯恩是幼年时用雪橇撞击他的愤怒模样。伯恩斯坦眼中的凯恩是无所顾忌的强势。身为戏剧评论员的李兰认为“玫瑰花蕾”是凯恩失去的东西——女人,或者是不曾得到的东西——童年。凯恩认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美国公众的横截面”,一个很一般的歌剧演员。尽管他们二人居住在上都,那里有雕像和钻石,苏珊依旧是感觉不快乐。因为苏珊和凯恩争吵:“除了你自己,你什么也不关心。”凯恩可以为苏珊聘请教师学习歌剧,然而如教师所言“有些人能唱,有些人不能唱。”,苏珊在离婚时讲到:“我真正关心的人,你都视而不见。这不是爱,没有真爱。”,老管家雷蒙亲历了苏珊走后凯恩摔东西的发泄。时空交错,五个大的闪回段落,这是该片的经典之一,丝毫不觉突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