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
推荐文章
《公民凯恩》是由奥森·威尔斯于1940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由奥森·威尔斯担任导演、制片、编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1
如何才能用一则短文传达《公民凯恩》的意境呢?
首先反复地观赏它。这绝非戏言,《凯恩》或许是首部美国出品且值得观看一遍以上的影片。它象征着野心、辉煌和败落。如果你(与1941年的多数人那样)想看一遍就理解一部电影的内涵的话,这会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此说来,拍摄《公民凯恩》意图在于逆美国潮流而上。
雷电华史无前例地将奥逊·威尔斯招至麾下,希望这个童心未泯的年轻人能够将神奇从剧场和电台带到电影中。传言制片厂曾赋予他“全权制片”的绝对权力,这并非事实,但他所拥有的自由和最终剪辑权就足以使他在好莱坞四面树敌,且终身难以摆脱。似乎是业界的一声令下:“换个胃口,拍些文艺片吧。”于是乎诸如刘别谦、史登堡和霍克斯等人的“轻松”艺术便遭到了冷落。
随后,威尔斯及其手下编剧赫尔曼·J。曼凯维支、他的好友约翰·豪斯曼将目标锁定在报业大亨威廉·兰道夫·赫斯特身上,这实为自毁前程之举。而且这还是该影片第一片混乱的乌云,因为它描绘的其实就是奥逊·威尔斯本人的故事。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神奇小子——充满魅力却很虚荣——抵御这样一个银幕角色,对于威尔斯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微妙挑战。因此,这部媒体大亨的'传奇,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奥逊·威尔斯展开的奇怪故事——他是位神童、天才、大师,却身体孱弱。
影片中充满着矛盾,并企图表达着某些深刻含义。在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德的帮助下以及自身对德国表现主义的谙熟,威尔斯在摄影棚中找到了一种华丽的哥特式风格,巧合的是,这种风格正是黑色电影的拍摄要素,且与凯恩的塑造形象堪称绝配,这位无耻之徒深陷在一个巨大角落里,顾影自怜的形象被凸现。但是,威尔斯是个出色的故事家,激情从他的故事中溢出来(其性格的另一面,厌倦,最终成为其个人和创造力之敌),他决心拍摄一部影片,使之超越众多美国影片,并去暴露那些影片的平庸。当然,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目标在1960年时就已实现,但是当时威尔斯正处在与的凯恩一样的那种众叛亲离的生活状态中——一种《伊甸园以东》中的生活状态,没有任何的情感依托。
那么,它还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吗?是一部无法超越的作品吗?当然,它还是一个难解的魔咒,不仅施加在威尔斯本人甚至施加在整个美国电影界。威尔斯无法再次超越《公民凯恩》,甚至整个电影界也一样。这样一来,《公民凯恩》会永恒地被评为最佳影片,足以让你认为电影媒体已经死掉了。但又有什么理由不评它为最佳呢?
《公民凯恩》选择了位年轻的制片人,它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它描述了死亡对后世之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对已故之人进行评价。在这部影片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走上了从影之路。同时,对于这些人相形见绌的造诣,它又成了一个冷眼旁观者。如果我们能够忘掉《公民凯恩》的成就,至少能重现它的辉煌那该多好,但这不可能的。不知何故,自《凯恩》诞生以来,几乎每一部佳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它是如此辉煌,如此动人,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充满着惊奇。
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2
《公民凯恩》获第十四届奥斯卡奖,无论是其故事本身还是讲述故事的方式都是经典之作。
尤其故事本身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首先,就其创作背景来说,《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时寄居他人时的经历及感受塑造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形象。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赫尔曼·曼凯维支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其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
赫斯特是美国的报业主。1863年4月29日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卒于1951年8月14日。1887年接办其父的《旧金山考察报》。影片中有一幕是在纽约《问事报》的摩天大楼里,汤姆逊会见了当年同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这位老人回忆起1890年凯恩第一天接管报社的情景,凯恩年轻气盛,不可一世。
他主张制造轰动新闻而不问事实真相确否,以此与《纪实报》争夺读者。而作为影片原型的赫斯特在1895年购进《纽约日报》后,增加插图、彩色专刊和大字标题,并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灾祸、丑闻等报道,因而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当时的竞争对手是普利策。反映了美国新闻史中新式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黄色新闻的泛滥。并且在影片中报社董事长伯恩施坦介绍了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_七年美西战争的过程,与美国新闻史的历史事实惊人的吻合。1898年,赫斯特为与《纽约世界报》竞争而带动激情主义、责难西班牙并鼓吹美国宣战的舆论风潮,迫使威廉·麦金莱总统在西班牙已与古巴调停的情况下,发动美西战争。
在政治生涯上,二者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活跃在政坛,但永远不是主角。但不同于影片中凯恩竞选最终失败是因为和情妇的事情败露,而赫斯特则是由于坦慕尼协会操纵选票,他以大约3500票之差落选。赫斯特在美国乃至全球新闻传媒史上的显赫地位已经确立无疑,对于新闻传媒事业,赫斯特和他所掀起的黄色新闻浪潮始终是对美国和世界传媒绕不过去的事实。
在影片的开头,解说词说美国的发迹史,就是他(凯恩)艰辛的创业历程。而影片所承载的故事也确实反映了美国新闻史的发展概况。
《公民凯恩》,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6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公民凯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3
公民凯恩不仅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实验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为人们所公认的创新之作和经典之作,被人们称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这部电影是1941年由雷电华公司出品;年仅25岁的奥尔逊。威尔斯编、导、演的处女之作。
影片描述了凯恩跌岩起伏的一生,这是一个特定的年代在一个简单的生活中发生的不简单的事情。凯恩的童年非常贫穷,但是他很真诚。但是他的母亲给了他一个与现在截然相反的生活。使他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他在大都市中长大,发迹致富,又涉足政界,成为风云人物。他因与总统的侄女结婚而青云直上,又因与歌女的桃色事件而导致政治生涯的一败涂地。他晚年隐居于豪华的庄园中,但因第二任妻子的离开而过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寂生活,他一生辉煌,却在孤独寂寞中结束了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
片中以“玫瑰花蕾”为开头悬念,通过记者汤姆逊访问与凯恩有密切关系的几位知情者,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主人公凯恩的一生。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多面的、完整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容量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影片。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有许多分野,其中最显著的是对故事元素的处理。公民凯恩不再是传统的顺序结构及单视点的封闭结构,而对故事作了倒叙式和开放式的处理。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极力称赞这部电影,认为它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却未把凯恩一生的含义完全点破,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点。完整地展现丰富复杂的现实情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思考,而不强使观众注意什么以接受导演对事物的单一性观点。这在今天已属司空见惯,但在50多年前却是一种变革观念的了不起的实践!
令巴赞赞赏不已的还有,这部影片敢于运用长镜头,又善于运用景深镜头,加强了影片的总体感和立体感。他还善于运用蒙太奇镜头去压缩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它能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例如影片在表现凯恩与第一个妻子离异的过程时,他们的决裂当然有苏姗的因素,但在这之前,他和妻子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逐渐加大。这期间,从结婚到离婚共八年时间,影片却只用了六个镜头,仅几分钟时间就表现出来了。这六个镜头的场景都是在凯恩家的同一个餐厅里吃早饭。第一个镜头是二人新婚后不久,两人穿着礼服,一边谈话一边吃,凯恩还站起来给妻子倒牛奶;第二个镜头还是两人吃早饭,彼此只交谈了几句话,凯恩没有动作;第三个镜头还是在餐厅吃早饭……每次的吃饭镜头,人物的衣服都不相同,说明时间不同,二人的谈话则一次比一次少。到最后一个镜头,相互之间已不再说话。更有意思的是,两人都在看报,但看的报却不一样:凯恩看的是自己办的《问讯报》,他妻子看的是他的对头报纸《纪事报》。这一组几分钟的镜头,把夫妻俩婚后八年思想隔阂的产生、发展过程表现得干净利落而又淋漓尽致,也为凯恩后面移情于苏姗,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