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2)
接下来说说镜子,这里所指的镜子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镜子,一切能反映事物形象的物体都可成为镜子,比如水、窗户甚至人。镜子里的世界亦真亦幻。
镜子显现了真实的生活。尼娜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镜子,舞厅里的巨大落地镜,家里的折叠式镜子,明亮的镜子照出了尼娜的全部,优点、缺点,就像一双双眼睛,冷酷地盯着你。这是来自队友的觊觎,是来自约翰的压力,还有来自母亲无处不在的控制,在这样的密切注视下,尼娜的压力急剧上升,她恐惧缺乏安全感,精神的崩溃也是必然的事。
镜子同样是虚无的。尼娜常常从镜子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另一个邪恶的,使人惊惧的自己,而这其实是尼娜心中担忧惶恐的显现。他人也是镜子。夜店里尼娜遇到的一个男孩说:“哦,原来你是舞蹈演员啊,难怪你们长得都一样。”试想世界上的人都与自己一样那该多么可怕。而芭蕾舞团却恰恰营造了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相似的衣物,一样的发髻,一样的动作,让人分不清,究竟我是我还是别人是我。现实与幻象一片混沌。镜子里的世界捉摸不透,但可以从中窥探到人类的潜意识。在演出间隙,尼娜用镜子杀死莉莉,即可反应这一点,尼娜希望排除一切障碍,但她出现了严重的幻觉,以至于把镜子中的自己当成了莉莉,以至于伤害了自己。
影片的真实与虚幻相互交织,正是依靠种种意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享誉甚多的片子。
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4
《黑天鹅》是_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库妮丝等联袂出演。影片于_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纳塔丽波特曼从来都不是什么戏骨,但她总能将灵魂注入到角色之中,让自己和角色都获得新生。在《黑天鹅》中,她扮演了一个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的芭蕾舞演员。
抑制不住的抓挠、厌食或者贪吃都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而片中的母女无疑都有此类的病症,不同的是母亲的是强势的外显,而女儿显得精神薄弱。她胆小怕事、谨慎克制。如同boss所言,只能演好白天鹅,不能演黑天鹅。
电影越深入,你越会发现,她强迫的个性除了和狭隘、封闭、紧张的家庭关系有关之外,其最深处还带着原始的宗教性。
母亲严格的管教让她对性讳言莫深,纯洁的不去触碰“恶”。这同时也是_心灵世界的割裂的写照,“善”与“恶”的绝对化和通过克制欲望的惩罚达到超脱肉体的纯精神境界。而性的“力比多”的力量很强大,长期的压抑就会变成了惩罚自我和身边的人的强迫症。
善与恶、纯洁和欲望、黑与白,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其实都混杂在一起,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而已,我们只有以放松的心态,没有感情色彩的审视双方,才能在混杂的世界中把持住自己。
白天鹅纯洁优雅,与欲望绝缘;黑天鹅热情奔放,充满诱惑。这对同卵的双生却有着分裂的个性,让她们在一个精神脆弱的人身上表现,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分裂。妮娜的挑战是颠覆性的,在她的自我认同中,自己只能是母亲的乖乖女,她想让自己成为大胆、叛逆、追逐欲望的莉莉,却只能望之兴叹。妮娜站在恶魔的雕塑旁,看着这个因屈服欲望而面目全非的天使,此刻一定充满好奇、憧憬还带着不安。
她开始尝试欲望,反抗母亲并强迫自己,心路的改变在化妆间搏斗那一刻达到高潮,在心中她杀死了莉莉并取而代之,其实是将玻璃刺向自己,杀死了那个纠结在自制节欲不能自拔的妮娜,舞台上,一个全新的妮娜诞生了,她强大、高傲、充满着进攻性的诱惑。她将灵魂卖给了欲望,成就了完美的演出,而纯洁,在欲望飞升的那一刻也象白天鹅一样成了艺术的殉道者。
不管是柴可夫斯基或者是阿罗诺夫斯基,《天鹅湖》或者《黑天鹅》仅仅是他们内心善恶割裂的表象,他们和_的教义有着相同的无意识根源。百年前,荣格在印度的斗拱飞檐上发现男女双修的雕像,感受到东方独有的善恶一体的观念,他预言,这将是拯救西方割裂精神的良药——善和恶乃是动态的统一。
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5
认认真真看完了电影《黑天鹅》,实在让我震撼,疯狂完美的舞者,黑白交替的人性,压抑束缚的欲望,真真假假的梦想,自我毁灭还是自我救赎?人格分裂、自我扭曲后的完美诀别,该嗟叹还是赞美?
正如影评人士所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清规戒律,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那只黑天鹅代表释放激情,也是人性中诡谲狡诈的阴暗面。白天鹅,脆弱、敏感,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意识强,但潜藏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在欲望的觉醒中蠢蠢欲动。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
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即所谓的灰色地带。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是痛苦的。追求极致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或成魔,或成神,结果也是极致的。也许,游走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张敛兼具,在矛盾中的挣扎的点点滴滴成就一个人最终的个性,决定人生的胜负。
黑天鹅易让人迷失,稍不慎则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迷失自我,虽能释放欲望,但纵欲也是危险的。而白天鹅相对安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虽然生活无法充满激情,如一潭死水,却也不至于淹没自我,只是生命无法到达更高境界,或无聊之至的生活令人厌倦而毫无生气,压抑久了也会疯狂。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挣脱日神式的压抑,生命便可达至一种随心随性的境界。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却没来得及享受。白天鹅是她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者,黑天鹅的出现却让她释放激情,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代价是惨重的,这种追求完美的方式过于残酷急促,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接受以及享受。
生活中,作为我们自己,我们会为我们的追求或是说以父母的期望作为唯一生存目的吗,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是偏执还是坚持?追求完美,方式真的需要如此极致?女主角尼娜是达到艺术的完美,但她的人生确实一塌糊涂,生活与梦想,孰轻孰重?也许,梦想就是他的全部生活,那么太过于苍白可悲以及脆弱。
还是游走于黑白之间,呆在灰色地带最为安全。
美国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相关文章:
★ 足球赛的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