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观后感

关键词: 奇葩说观后感,奇葩说观后感想,奇葩说观后体会
奕远0 分享 时间:

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奇葩说》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奇葩说》的观后感1

正说、反说、奇葩说、胡说八道,都是说法,只要不破坏原则,都是可以说的。

这个周末,我看了一个有意思的电视综艺节目《奇葩说》。这个节目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时而让你感动落泪。节目里面的选手巧舌如簧个个有一技之长,里面的'导师能言善辩,会说出令人震惊的“特殊语言”,里面的题目似是而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节目里的题目“刁钻古怪”。如,“__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道的__你会吃什么?”我想来想去也回答不出,而选手们却马上说出了他的见解,而且面面俱到,反对他的人也不甘示弱说出与众不同的理由。

那里的老师很幽默,自我介绍更是有趣。有一次大家都说“六年前我……”“六年后我……”。还有一次是“我唱歌……,我跳舞……,但我……”。李诞老师有一次说,“蒙娜丽莎很美,但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更美!”就连“远方的哭声”都提到了,真是让人脑洞打开。

那里的学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在竞选队长中,输了的两个人坚强如故,互相鼓励从不间断,队友之间和导师之间配合默契,让观众拍手称赞。

导师每次讲解仿佛都把我的心带到另一个空间,另一个思想,在心上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忆。我搞不懂,导师究竟读了多少书才如此博学多才。我搞不懂,他们有怎样的魔力,使得一次普通的讲演让那么多人被吸引,被感动,被信服,仅仅是靠他们的名气么?我搞不懂,为什么说话还可以分好几种类型,难道没有区别?

怎么样,是不是成功吸引了你的眼球?

《奇葩说》,你看了么?我还是搞不明白,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就跟着《奇葩说》的步伐,来一探究竟吧。

《奇葩说》的观后感2

《奇葩说》,一个我不知道是否看全了过往四季的节目,但是留在我心里的感觉很舒服:一个有温度又有趣的节目。开头跟录制背景不会很长,也不会说太多录制难度跟学员心酸的幕后经历,说到底,这是一个不用太多的刻意来博取同情的节目,我想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用欢笑代替辛劳,呈现给观众最好的一面。

本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道辩题:

面对女友的“求生欲”测试,演戏还是做自己?

正方李思恒:听完很舒服还有逻辑,完全跟辩手表现出来的气质不一样,出人意料。

反方臧鸿飞:这是个老奇葩,从节目中也能看出这是一个有故事、有话题跟有羁绊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但是表情中透露着哀伤;一个想要表达太多但是没有贴近观众的心;一个努力做自己却有些孤独的男人。尊重、理解、平等、说谎、指鹿为马、尊严和卑微等这些词出现在他的辩论中,一下子就把题目的基调定的非常的压抑和沉重,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观众想要的,观众来看这档节目是为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顺便看看羡慕下别人的才华和想要偶尔听到一些貌似深奥的人生哲言,但是我们却不想在3分钟里听到的全是道理。说实话,看完他的这段,我内心是抵触的。不是觉得没有道理,是觉得太有道理了,就像初中老师在对我的解题步骤指三道四,但是态度中没有对我解题过程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没有试着在我的角度去给我指导,所以我并不感激。

把怒发冲冠说成兴奋,是没有多少人会买账的。

自我认知、相处模式、商品化、物化自己,全部是严肃的字眼,很少有人会喜欢整天跟这些词打交道,李思恒完全是以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一一回绝了他的严肃邀请,观众的投票也刚好说明了人追求欢乐躲避痛苦的特点。

总结的时候:臧鸿飞依然强调平等,其他的言论并没有打动观众。

他输给了人性和分寸。当然,主持人的人情给了他机会,能够理解,这才是人性:我们都希望身边的人能过的好一点,不希望他们过早的被生活淘汰。

《奇葩说》的观后感3

这周有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一个节目叫《奇葩说》,非常有趣。讲的是有关辩论的话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决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辩论的话题是:请问一个同学打另外一个同学,那个同学是否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他们的辩论进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议告老师,因为觉只有大人们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打回去的话,小孩子是没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们认为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显的你软弱,这样的话那个同学,就觉得你不好欺负,而且他们觉得告诉老师的方法是没用的,没有打回去那么直接、那么爽,并且这么一反击,以后也不会骚扰你了。他们就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吵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可惜最后还是“告老师”,也就是反方胜利!

这胜方的观点,我非常不认同。我认为,应该打回去!

告老师不一定能达到你理象中的结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个同学会再来欺负你,因为对你告老师的这种方式,会激怒他。对于你来说,如果你这样一直告诉老师的话,老师以后觉得烦了,就不会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许就开始讨厌你了。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由于他非常爱打小报告,最后有个同学打了他,他报告给老师,老师压根就对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报告,而是打回去,则可以告诉那个同学我不是好惹的,别惹我;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何况是我呢!不仅如此,如果发生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仅会打过去,而且还会告诉管理纪律的老师。就是说,打回去是必选项,如果情节严重,同时报告老师,从两个方面,毕其战于一役。这样一来,从此,在同学们中间也会树立起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12843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