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等主演的电影。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1
年轻时常看一本《黄金时代》的杂志,以致后来别人说起黄金时代时,总认为指的那本杂志。看20__年第34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才发现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传记《黄金时代》。
本人学识浅薄,开博上网后学到了不少东西,逛博时曾看到过博友写有关萧红的博文,可因不喜欢终究没感兴趣。昨天逛博,又见一博友写了首关于萧红我的黄金时代诗文,于是在网上寻来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视频看看。感谢汤唯!真的,若不是汤唯,我至今还不见识萧红,也不会对此人感兴趣,虽喜欢文学,但从未看过萧红作品。认识汤唯,是从《色戒》开始,但这片我没看过,只是从此知道汤唯,看过她演的《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图》。后来又在微博中看到过她的'一些在外用外文演讲的视频,感觉汤唯不仅演技好,文采和能力也不错,不愧为人才!昨天午后闲来在网上看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汤唯,把那位民国女作家萧红,演绎得真是唯妙唯俏,棒极了!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感觉萧红就是汤唯演的那样,看到网上萧红的照片时,反倒觉得那不是萧红,汤唯演的才是。汤唯演得那么好,可惜没能凭借《黄金时代》夺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影后桂冠,片中她将燃着烟头按向手腕熄灭,将萧军离去,萧红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汤唯,不知真实的萧红是否也这样?因为汤唯,我开始注意萧红。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个不长寿的民国女作家,至于她的作品,以后有空有机会就看,但决不会刻意,更喜欢丁玲。喜欢汤唯,喜欢汤唯演的萧红,在《黄金时代》影片末尾,我听到并看到了有关萧红的文字,我和祖父的园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从《黄金时代》中,我看到萧红是崇尚自由的,个性也很开放,她只想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和爱,喜欢写作。她的写作能力是无限广阔的,感情也很细腻,以致于太专注于作品创作而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对她也太不公平了。从她的文字来看,很接近生活,作品文字描写什么的都很细致入微,直入人心,令人感动,这个还是值得学习的。
总之,《黄金时代》观后,见识了萧红,谢谢许鞍华导演导出此片,谢谢汤唯的表演,学无止境,我的黄金时代。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2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3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部电影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电影,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