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2)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4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却是第一次有想要表达些什么的冲动。
提起萧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短暂的一生所经历的波折感情。对于萧红自己来说,感情也的确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一生为线,通过对她几段感情的再现,期间再加上众多角色的独白,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萧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成功之一在于它并没有对萧红的感情有所遮掩,而是将其堂堂正正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在看时反而并不会有八卦的心态,而是很自然地把它当作萧红的一部分,以它作为一个窗口去走近萧红。
萧红的身上有着极强的传奇色彩。她只活了31岁,但她所经历的,所承受的已然是完整的人生。她的一生逃过婚,失去过未婚夫,换了三任男友(骆宾基的后人澄清萧骆二人并非恋人关系),送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影片里,许广平曾说萧红很擅长写饥饿和苦难,她写得令人触目惊心。饭桌上的一位文人在评价萧军和萧红时提到萧红是靠天赋和感受去写作的。天赋?萧红的天赋是什么?或许是丰富经历带给她的异于常人的生活体验吧。一直在流浪,一直在寻找。渴望自由,也向往稳定。
全片最令我动容的地方便是萧红与萧军的命定相遇。“苍白色的脸,特大闪亮的眼睛,声音受惊而颤抖”,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的萧红。那时的萧红肚子里还怀着汪恩甲的孩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夜里的相谈甚欢。人与人之间的点燃,可能从见面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未婚夫离开,留下六百多元的债。萧军有心救助,却力量不足。一场洪水给了两人希望,也让萧红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大的转变。萧红遇见萧军,就像遇到了光。她怀着大肚子从楼上窗户跳下来时,是笑着的;和萧军租旅馆,房间简陋,因为穷困连铺盖都没有,她是笑着的;去巷子里吃饭,多了一份带汤的肉丸子,她也在笑。“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那时的萧红令人羡慕,她拥有着简简单单的幸福。不仅如此,萧军还带萧红去结识一众文人,在写作上帮助萧红。好的时候,两个人是真好,一起聊天,一起写作,一起去拜访鲁迅先生,一起做很多事。那是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后来,日子渐渐好了,两个人的距离反而远了。在一次次的矛盾中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委屈与失望,最终她在分分合合中,选择了另一个人。我相信不少人看到这儿,应该都会叹息。
萧军被萧红吸引始于才华。萧红后来反问:“如果我没有你想象的那种才华呢?”那个时代给文学创造了一种成长的氛围。越是压制,文学青年们自由的思想越是要冲破牢笼。萧军和萧红的感情何以裂变,我们很难知晓其中细节,也不宜过分关注。感情之事本就复杂,当事人都未必理得清楚,更何况他人。他们二人留在那个时代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学印记,这也是后人应更多去关注的东西。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5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身处的还是女性的黄金时代吗?我们生活的氛围更开放,机遇更多元化,但要做到忠于自我,仍然需要很大勇气,追求自我的道路仍然有很多障碍,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顺从,会选一条好走一点的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只能靠自己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去争取,不光是女性,男人也一样。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 《铁娘子》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