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

关键词: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你好之华观后感,电影
泽璇0 分享 时间:

该片讲述了人生的“一期一会”,袁之华代替姐姐参加同学会并偶遇年少时仰慕的男生尹川,二人信件往来间以各自视角引出三代人的故事纠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1

周末去了电影《你好,之华》,电影散场,我坐在座位上久久不能起立离去,身边的观众相继起身离开,我却一直在啜泣。

电影的主题是错过和青春,很明显它是一个文艺片,故事情节也很文艺,在这个时代里用信件交流联系,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没有比这个更文艺的框架和线索了。但却没有给人脱离现实的虚构感,故事讲的很好,也很完整,不得不说,岩井俊二导演真的很会讲故事。

两个姐妹,姐姐之南,校园女神,成绩好,长得漂亮,又是学生会主席,这样的女孩子是校园里最闪亮的星星,也是最骄傲的。而妹妹之华是平凡的,不起眼的',最最普通的姑娘。在之华眼中姐姐是优秀的,也是自己无法企及的存在,她爱姐姐却也在姐姐面前自卑,甚至有一点点的嫉妒,姐姐什么都是那样的好,自己唯一喜欢的男孩子也是姐姐的追求者。

很多青春片都把故事讲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好像任何一个人的青春时光都是那样闪耀的主角,其实并不是那样的,之南是千万人中才可能出现一个的概率,但之华就是千千万万的我们自己。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岁月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故事发生,有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细小的,甚至无聊的时光,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不是最好看的,不是能力最突出的,我们胆怯,我们把秘密放在心里;我们失落,被喜欢的人轻易的拒绝;我们没有勇气,没有在打击之后在全班人面前宣布什么,也没有为谁曾在大雨中淋过什么。这些都是最真实的存在“懦弱”的我们因为如此的也好像没有因此也伤害到自己太多。但我们的经历的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是真的,悸动是真的,小确幸是真的,失望失落是真的。其实这样已经很好了。

我到底为了什么也哭呢?我也很难说清楚,或许是一些相似的情节勾起了对中学时代的记忆,或许是忽然间觉得自己的青春真的逝去了而为此感到伤感。对于这一点,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感受,大概是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以前总听人说青春易逝但没有真切的感受,是一种模糊的、浮于表面的甚至浮夸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那天我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中学时光,忽然间我意识到我再也回不去了,再也没有那样的欣喜悸动和感伤,仿佛是一瞬间,我看到以前那个小小的、懵懂的自己从自己身体里面抽身出来,微笑着和我挥手说:“再见了呀,你要保重呢~”我感到非常不舍,非常怀念,并且非常清晰的认识到真的我是失去她了,干脆利落,没有回旋。

我们一直在成长,我们渐渐在强大,我们收获了很多,但为什么,我还是偶尔非常的想念我逝去的青春,怀念青春里小小的自己。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2

电影以葬礼开场,以校园生活的回忆定格来作为收尾,葬礼是对生命的不可挽回,校园生活是对青春匆匆而过的追忆缅怀,一切都是在讲年华岁月的逝去。

不叫《你好,之南》是因为影片不单单是聚焦之南这个人物,而是聚焦对周迅所扮演的之华这个人物所引出的祖孙三代的一种全景式人生关照,镜头雕刻的是在不同年龄段的他们面对爱情,面对命运所产生的不同际遇的人生交织图腾。所以,进一步来说,《你好,之华》里面的华可以引申为电影里全部人物的“年华”,是一种人物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与问候。

三代人的线索都是以周迅扮演的之华作为情感纽带而串联起来。

之华是全片的戏眼,所以影片叫《你好,之华》。

是之华替姐姐参加同学聚会遇见了尹川然后装作没有死去的姐姐之南给他写信开启了全片,初中时的校园生活片段更多的也是在叙述那个在姐姐之南光环下的普通少女之华暗恋男神尹川的少女心事。婆婆那条线是之华看见她与英语老教授在公园里谈笑所引出。之后,为闪了腰的婆婆送信,为手受伤的英语教授老爷爷写信也都是之华这个人物所连接起来的。之南的儿子晨晨那条线也是在讲作为小姨的之华与侄子晨晨面对至亲突然离世后的人生状态,之华在黑夜里彷徨着急的找到离家出走的晨晨,告诉他你还有家可以回去,是之华给了晨晨温暖,是之华拍着晨晨的背默默留着眼泪心疼说出那一句,好好睡吧,睡一觉就会好的。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里,一切都是轻盈克制而充满诗意的,虽然以葬礼作为开头,但前半段的基调都是明朗跳动而活泼的,时时有幽默的细节。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一切处理的不疾不徐,痛心,伤感,释然,一层层抽丝剥茧,一点点向你娓娓道来,就像冬日里的一杯温暖的咖啡,也像最知心的朋友在和你深谈低语,整部电影的观感非常舒适,那些诗意的瞬间会让你看完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回想起来。

昨晚看完电影,今日一早仍然会想起的是那句在冬日里裹着厚厚围巾低头的叹息,是写信沉思时笔尖触碰纸张的沙沙声,是婆婆收到信时的激动变成了轻描淡写的那一句“你放在那里吧”,是那个英语老教授家里“不小心”遗落的口红,是原本应该嚎啕大哭的葬礼上静默的不舍,是那句少女只会写在信上,永远不会说出口的—我喜欢你。

之南的死去,带给周围人的悲痛是显而易见的,但导演没有直接要人物浅显的哭。

而是表现在之华参加姐姐_周年同学聚会上已经要早早离场时听到姐姐年轻时的毕业演讲的声音而心碎不舍的回头。

表现在之南儿子晨晨问奶奶,人为什么要死?以及他在看到小鸟死去时的低头凝视和放飞家里养的鹦鹉的同时也是放飞过去的自己的释怀之情。

表现在之南女儿睦睦哭着对着尹川说的那句,要是写这本书的作者来早早接我们就好了。

表现在之华对尹川笑中带泪的那句,要是姐姐当初嫁给你就好了。

表现在之南的父亲母亲对外宣称之南是病死的,是自然生老病死自然的不可抗力,而不是对之南自己结束生命的痛心惋惜之情。

关于人物的表演,两个小演员张子枫和邓恩熙都灵气十足,邓恩熙是那种第一眼就会在人群中注视到的美丽少女,哭戏见演技派的实力,小小年纪,未来可期。而张子枫更是因为此片提名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电影里几场关键的戏她处理的很精准到位,自然有生活的烟火气息,把敏感,俏皮,可爱的青春期少女懵懂的一面完全表现出来了。胡歌也是亮点,饰演一个头发散乱,胡子邋遢,喝酒消愁,整天混日子的实实足足渣男,胡歌的表演有一种沉下心来的力度和爆发力,在得知之南死了后那一晃而过,有点自责,有点后悔,又有点蒙圈,不想被尹川看到自己的痛心瞬间的表演让我印象深刻。周迅的表演比起因为角色束缚要端着演的如懿传明显更自然灵动,处理起生活化的现代戏显然是她的强项,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秦昊的表演也属上乘,把一个落魄的小说家爱而不得,错失遗憾,痛心但不张扬的内敛一面全然呈现了出来。我对这个角色最有体会,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小说作者,和尹川有着同样的命运。写过两本不畅销的小说,前阵子,大学10周年同学聚会,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问我,你现在在做什么啊?我说,我写点东西,出了两本书。同学说,哇,没想到我们中间还出了个“大作家”啊,你现在一定赚很多钱吧。我回答不上来,因为光凭那些可怜的版税收入,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同年龄的朋友做生意的做生意,做高管的做高管的,几乎都结婚买房生子,而我几乎一无所有,我有时候也问自己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改行吧。但我是真正热爱写作的人,写作已经融入了我生命,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已经变成了我最珍贵的朋友,他们的人生就是我的人生,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所以就算实在坚持不下去,也就大不了从头来过而已,毕竟我才刚30岁出头。

青春是岩井俊二作品中永远的母题,在点映见面会上,导演还是那个带着眼睛的文艺青年摸样,面对观众的问题也是回答的有点害羞有点不知所措,有没有人是永远活在青春里的?我想,岩井俊二就是这样永保初心的人。

岩井俊二的电影里,处处是青春的影子。

写信,阳光,操场,遮脸的口罩,自行车,转学,马尾辫,白衬衫,毕业礼堂,睫毛,短发,黄昏,侧脸,足球,背影,对视,汗水,图书馆,运动会,相遇的走廊,教室门口,被风吹起的窗帘,音乐课的钢琴声,青涩的自我介绍,永远定格的夕阳。这些美好记忆的标签随便选两三个,就能组成一个唯美,感动人心的青春故事。

我对青春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曾经一同绽放过或者死过了一会,后来我们各自靠向了人生不同的,最适合自己的岸。

之南为什么不和尹川在一起?张超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消沉自甘堕落的样子?这些都是青春里的人物面对生活所作出的选择,可能会无奈,可能会后悔,可能会遗憾,有的人最终活出了自我,有的人努力过,挣扎过,不甘心过,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周迅的表演如水般隽永,紧紧贴合人物最生活化的一面走,松弛而细腻,有一种可以把周遭发生的一切变故熨烫的妥帖的淡然。在点映结束后采访时,周迅说,以后只想演更多生活化的角色,而不是之前飘来飘去,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3

在看到《你好,之华》之前,我一直以为,无论哪个国家的牛逼导演,到了中国就会被同化,拍出完全水土不服的东西出来。他们不了解中国,自然也拍不出让人信服的故事。

但是岩井俊二的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如果一个导演在用心讲一个故事,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个故事的力量和美都是不变的。《你好,之华》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情书》作比较,如果一定要做比较,我只能说,岁月在岩井俊二的身上烙下了很多悲伤的影子。这些悲伤让他意识到爱情、亲情、友情都不是单纯的,这是他所痛苦和绝望的,可即使是这么不单纯的东西,却依旧让人产生无限可能性,这又是他所向往的。如果说以前的岩井俊二从不把情感说透,是因为害怕这种单纯被玷污,那么现在,他清楚了这点,《你好之华》就呈现出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自然感,而这搭配以岩井独有的影像风格,以及大连这座城市特有的荒凉感,营造出一种独有的影片气质。纵观世界,能将绝望的悲伤蕴含在无限的生机里的,大概只有岩井俊二了吧。

我不知为什么有人会用温暖形容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从来不是温暖的,而是彻头彻尾的快乐的绝望。

即使他用很多小细节掩藏了这种他想呈现的绝望,却依旧让这种悲伤满溢出来。

整部电影从通信这个角度出发,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故事。几封书信,几个人的纠葛,就让人痛彻心扉。对于之华来说,信是逃避现实的希望;对于尹川,信是弥补遗憾的自欺欺人;对于袁睦睦来说,信是寻找母亲死亡的钥匙。而这信的分量又比情书重了一份,情书里的信,也许只继承了一个秘密,一段青涩的喜欢。在20多年后的岩井俊二看来,这封信里藏得却是他尚未揭晓的20多年的人生。在这封信里,有袁睦睦的寻找尹川,有尹川的寻找之南,有之南的无所寄托,还有之华的一声叹息。看似充满戏剧性的书信传递,最后却落在一封遗书上,而那遗书里只写了一段看似毫无意义的话。

但那段毫无意义的话也许才是人生,年少的时候,我们总给自己想象了无数种可能性,总觉得世界总会是自己的,无论未来怎样,都会按照自己的轨迹行驶,只要听从自己的心,也总能如愿。这也许是死之前的之华想起的事情,她想起很多年的自己,在那个礼堂里做的那段演讲,那段演讲是她喜欢的男孩子给她写的,这大概就是她要的人生的全部。

其实人们总说长大是件幸运的事,幸运到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即使选择的人生不是正确的,但总是自己的选择,放在很多年以前,我会和以前的岩井一样觉得,经历过、战斗过才是人生的意义。可是之南,知道最后才明白,原来生活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一旦做过一次选择,人生就会万劫不复,你会想起当年你最难忘的瞬间,然后选择死去,不是否定自己的一生,而是你已经无颜去面对曾经的自己了。

就把曾经那个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一封信里。那便是她曾经存在这个世界最美好的证据。

便也是一种此生无憾了。

这种绝望被岩井隐藏的极好,之南的死被当作一种符号,但在我看来,在最后那封信出现的时候,其实才是影片最绝望又最温暖的时刻。

一个人死去,就是重生。该找她的人,终于重新找到她了。她大概会永远活在尹川的心里。

对于尹川来说,他大概是整部电影里第二可怜的人。

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主角叫之南。他的人生除了一本叫做之南的小说,一无所有,他从南到北,参加那场毫无意义的同学会,只是为了看那人一面。

131174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