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2)
推荐文章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4
据了解,“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授课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课。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在“天宫一号”进行授课,向我们青少年讲述了失重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和液体表面的张力情况。
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在失重的环境下,人可以随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
看,这是王亚平在向我们演示单摆运动。只见她把小球向后拉了一小段,然后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做往复摆动,而是神奇地飘浮了起来。王亚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点,再松手,小球还是没有做往复摆动。这是因为小球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
这时,王亚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圆周运动,而且一直在转,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来一样。再换个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圆周运动。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只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绕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上却不行。
王亚平又从饮水袋中挤出了一个小水滴,这小水滴就像一个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她还把一个金属的圆环伸进水袋里,制成了一个水膜,并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点一点地变厚,形成了一个水球。王亚平姐姐还向水球中注射了两个气泡。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5
望向星空,一颗颗星星在不断的眨眼睛,月儿像小船挂在天空,那里就是辽阔的宇宙。今天,我们很荣幸可以观看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空间站进行的太空授课。此次授课分别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包括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球光学实验等,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对宇宙的向往。
宇宙是很奇妙的,但在我们观看之前,三位宇航员及工作人员付出了许多,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我们的梦想的实现是与努力密不可分的。当初“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寻找实验了1600多种矿物、6000多种植物,经过了上万次试验才成功!在我们肆意的用着电灯时,有没有考虑过爱迪生付出的辛苦?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电灯;贝多芬,他28岁失聪了,你知道,音乐家失去了听力就像厨师失去了味道,木匠失去了手臂一样痛苦,但他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练习音乐,对音乐的追求更高。所以,贝多芬成为了音乐节的奇迹,被称为“音乐圣人”;爱因斯坦,达尔文……这些科学家让他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流芳百世的名人,是努力,只有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次授课中,涉及到了生物和物理的方面的知识。他们怎么学会的?靠看书和理解。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往小说,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往大说,阅读可以增强我们的能力,长大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吴国将军叫吕蒙,他勇敢且擅长战斗。但吕蒙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军了,却没读多少书。后来,吴王孙权批评了他,并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吕蒙就不知疲倦地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将军。后来,“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变成了一个习语,吕蒙的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努力学习,终能成就梦想。在不知不觉间,这堂课就结束了。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期待下次太空授课的到来!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