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电影观后感
《调音师》是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 拉迪卡·艾普特、安尔·德霍万联合主演的悬疑电影,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调音师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调音师电影观后感1
真正意义上兼具“短小”、“精悍”两个特点的短片。很喜欢的悬疑推理类型。
第一遍看完或许只能够自己猜测结局,可第二遍时才发现,原来开头就已揭示了结局。
调音师以为自己已经伪装得足够好,好到连自己都坚信自己就是个盲人,好到觉得自己都能获奥斯卡奖了,所以才没有在一开始看到死者时就惊慌失措然后找机会夺门而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已经尝到假扮盲人调琴师的甜头,一旦这一次泄露了秘密,他以后便不可能再以盲人调琴师的身份出现了。尽管老板曾经劝告过他“少吃点糖吧”,可他却并不愿就此罢手。他已经在自己构建的骗局里彻底沦陷了,他似乎迷上了伪装弱者借以博得更多的同情和优待。
可他一味沉迷于这个骗局中,以为坚信自己是盲人就能连自己都骗得过,却忽略了许多作为一个盲人本应注意到的细节。
1、他看到绿灯亮了,下意识地想要扶老太太过马路,老太太满是诧异而他却一脸平静,这能说只是一句玩笑话吗?
2、他去女主人家门口按门铃时每一次都毫无犹豫痕迹,都是果断而迅速,在按过几次没人应答后他还翻出兜里的日程本仔细核对时间地点。这些或许都被对门那个女人看得清清楚楚。正应了前面老板的那句“这年头不是暴露癖就是偷窥狂”。到后来女主人打开门,对门的女人打开门满腹狐疑地看着他们,这在某种意义上给了女主人一些暗示。
3、调琴师进门后径直往前走,女主人并没有紧随其后,而是“咔咔咔”几声将门牢牢反锁。此时她已对调琴师有所怀疑,此举是为提防其逃跑。
4、调琴师无意间看到了坐在沙发上的死者,一下子慌了神,女主人带他到钢琴前他下意识地靠了一下(因为琴响了),神情明显有点游离,以致女主人问他“能听到吗”才将他拽回现实。
5、在他将沾了血的脏衣服脱下后,女主人又将他的眼镜摘下,此时她仔细观察了他的眼睛。前面有交代,调琴师和老板吃饭时,让老板试验能否看出来,而老板一眼就看出了他戴着隐形眼镜,更何况女主人看得那么仔细了。而盲人是不需要戴隐形眼镜的。
6、调琴师在调琴的时候,从墙上的影子可以看出,女主人在翻衣服。也就是说他藏在衣服兜里那个日程本已经展露无遗了。
7、女主人回来后,调琴师明明听到了清晰的脚步声,却一句话也没有说。女主人说过要帮他拿干净衣服,但去了很久才回来,这种情况下,他本应问一句衣服的事情,可他却想装作不知道女主人已经回来。这明显违背情理。
看似完美的演出,却早已破绽百出。调琴师自作聪明的表演,却因他的心理素质而毁于一旦。开头他在大赛上的表现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世上没有永远的骗局,自欺欺人的后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调音师电影观后感2
几乎所有人都会揣测调音师最后是死是活,我倾向于死了。
调音师装扮成盲人之后,获得了人们更多的关怀、金钱和亲近,但是最后却死于非命。人无论伪装成强势的或者弱势的人都可以获得一些便利,然而失去自我的人却会在最终可能失去更多。
调音师在进门看到凶杀之后完全可以制伏凶手,这样被揭穿了盲人的谎言,但是为了逮住凶手保住自己生命都是值得的,但是调音师没有这么做,他似乎沉溺于盲人的精彩演出中而忘却了自己是个正常人。面具戴久了,真的会忘了真正的自己,庄周梦蝶,谁是真正的自己?
有人分析说死者是一位盲人,因为死者神态安详,没有防备。还有对面的邻居开门之后的疑惑表情——这么长的门铃声,邻居一定听到了调音师和杀人者的对话。我觉得这个分析很精彩,对于故事有着点睛之笔的效果。因为调音师“似乎完美”的演技骗了众多的人,就拿马路边他得意洋洋的对老太太说:我扶你过马路这件事情来说。老太太都没有怀疑到他是假盲人,因为老太太的表情是惊讶而不是厌恶。但是:似乎看似完美的演技,天下总会有识破的人。不做真正的自己就会总有破绽,欺骗永远会露出马脚,诚如第一段所言,在没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便利,但是露出马脚的时候那往往是重要的时刻,因为只有目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失去他们,失去的也许是机会?事业?爱情?友情?信任?我不知道,总之调音师失去了生命。
如果死者是盲人的话,那么杀人者一定是深谙盲人的习性的。因此,在关门之后,她从容不迫,因为盲人在不熟悉的家庭里面只能由主人引领到钢琴那里,然而调音师却自己就开始走了,这让杀人者很惊讶,说了句:我没有料到你会走这边;当调音师撞到了“油漆”,真正的盲人应该是抱怨?或者是不满吧,但是调音师虽然故作镇定但是总有慌乱——为什么 都忘记了把手洗干净再去调钢琴?真正盲人的眼睛也许戴个隐形眼镜就想骗的了杀人者估计很困难吧。然而调音师自己却在自作聪明的认为,自己只有“日程本”露出了马脚。真是让人觉得调音师至死都没有明白是什么断送了自己!与项王最后的悲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认为只有明显的错误才能暴露自己,真正暴露自己的却是许多看不见的、不经意间的、一闪而过的。就如同假成绩单、假证书可以让自己捷足先登,但是能力却不能突飞猛进。人要始终不移的做最好的自己。
以上说的是发生在调音师身上的悲剧,影片还为我们指出了调音师悲剧的原因。调音师“有才”的借用了泰姬陵的故事。工程师失去了心爱的妻子,造出了泰姬陵。但是调音师失去的“妻子”应该是成为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的梦想!而不是一个假装失明的眼睛。试问,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是这么安慰自己的虚伪和作假的?
故事中除了调音师一个人的故事外,还透过调音师之前的伪装向我们展示了各色人群在失明调音师和有眼睛调音师这两种不同形态集于一身的视界里的不同的生活。老板说: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暴露狂和裸露癖,老板可能在玩漂流瓶或者微信。然而在虚拟的网络里面暴露自己的弱点就如同在盲人面前跳“脱了衣服的舞”,我们认为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事实上调音师的眼睛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女人看,并且弹奏优美的配乐。那么当我们网络里面纵情的“表现”自己的时候,屏幕的那边正在有一双贪婪的眼睛。似乎我们并不失去什么,但是我们获得了整个社会共同堕落的机会!内心里是否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呢?一个可以防止我们过度放纵而忘却自己的目光,如果没有,我们将纯粹的会和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大玩笑。
影片最主要是的告诫关注要反观自己。故事在说是调音师为了便利而失去了生命。然而那个餐厅服务员不也是因为是顾客是盲人而想获得一些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善良么?那个老板不也是因为调音师出色的业绩的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诚信么?最重要的是,调音师坚信老板不会开除他!那么这种贪图便利的心理一定广泛的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里,为了便利,我们都在或多或少的出卖一些自己高尚的品质或者伪装了自己,够警戒了。
确定调音师的死我并不是通过开头那是枪声而不是关门声,或者片尾曲是否充满了悲哀的感觉这些蛛丝马迹来推断的。而是从电影本身主题推断,调音师不死,故事将说的很不完整。我们希望他不死,因为调音师没有罪恶到死的地步,因此怜悯之心都希望不要死人。但是在电影里,死人才能把想要表达的表现出来。
为调音师的死去而哀叹吧,为我们自己忏悔吧。
调音师电影观后感3
印度影片《调音师》改编自_年的同名法国高分悬疑短片。这部短片只有14分钟,讲述一个调音师通过假扮盲人迎来事业春天。然而在某天他来到一位客户家中调试钢琴不料目睹了凶杀案。短片的节奏快而紧凑,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就把观众带入凶杀现场,与凶手斗智斗勇的过程很精彩,戏剧张力完爆多数悬疑惊悚题材长片。短片最后给了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凶手拿枪指着调音师,电影结束。之后的意犹未尽则完全交给没有跳出剧情的观众们自己去想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