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北战役》观后感及感言(2)

关键词: 宿北战役观后感感言,宿北战役观后感,宿北战役
泳潼0 分享 时间:

第四,从整个宿北战役看,骑兵团主力虽然参加了战斗,但始终没有成建制担任重大主攻或阻击任务。在初期作战任务上,骑兵团第五、九大队执行来龙庵防御任务,且防御地区不在敌正面进攻重点,故伤亡不大。之后,在第一、三、七大队参战时,也主要是配属阻援作战。故在紧张的战后总结时,容易造成疏漏,未能将其补入主力参战部队。

第五,曾任第九纵队骑兵团一大队教导员、宿北战役前夕调任九纵七十三团三营教导员的徐春阳将军(宿北战役期间执行护送骑兵团后方留守处到山东郯城任务)说,解放战争初期“几个月的实践证明了,大兵团运动战中,骑兵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11〕。宿北战役属于大兵团运动和阵地作战,其主要攻坚战又都是在夜间进行,骑兵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因此,骑兵团主力虽然参加了作战,但始终未能参加主攻作战。在宿北战役期间,骑兵团的战绩未能彰显,缴获也不多。因此,对于骑兵团主力是否参战的问题,也就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1944年彭雪枫师长和骑兵团战斗英雄合影。前排中为彭雪枫,右为团长周纯麟,左为团政治处主任程坤源。

《宿北战役》观后感及感言4

公园进门处,一座根据当时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复原的大型雕塑《欢呼》,再现了75年前宿北大战胜利后军民欢呼的热烈场景。“值得欢呼,因为这场战役打得太辛苦了,胜利太不易了,这也是毛主席提出‘人民解放战争’这一概念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宿北大战遗址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郭士洲介绍。

在雕塑后面,是用锈蚀钢板做成的还原战役原貌的战壕,战壕入口两侧有10个大字“辉煌第一仗,战局大转折”。“辉煌第一仗”出自毛泽东主席的电文,“战局大转折”则出自战役指挥者粟裕大将的《战争回忆录》。粟裕曾回忆说,宿北大战是他一生中打过的最紧张的战役之一。走进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战壕,眼前的一幅幅图片、耳边的场景配乐介绍,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粟裕大将的“紧张”所在。

如果说解放战争全国战场看华东,那华东战场就要看宿北了。郭士洲指着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形势图解释说,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我军处于全面守势。华东解放区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华北、东北地区的必经通道,且与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紧密相邻,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点。同年11月,蒋介石拟定了“两个月内结束苏北战事”的大规模进攻计划,共调集25个半旅兵力,分四路大举进犯苏北、鲁南解放区。

在宿北大战中,我军在陈毅和粟裕指挥下,集中华野、山野主力,投入25个团约11万人。敌我双方不仅兵力悬殊,武器装备上差异更大。国民党军组建的宿新兵团,左纵队是戴之奇任师长的整编第69师,全部是美械日械装备;右纵队是胡琏任师长的整编第11师,全副美械装备。此外还有参加外围打援战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有两个投入此战。“国民党军整编第11师仅炮就有440门、冲锋枪2370支,而当时我军装备最好的一纵只有炮46门、冲锋枪92支。”

为打好此役,中央军委研究部署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略,毛泽东主席12月13日在发给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等的电报中指示:“如沭阳失守,华野主力即难在苏北继续作战,有被迫转至鲁南可能,对此点必须严重估计到。”

“从电报内容也可以看出此役多么关键和重要!”郭士洲说。

战役于12月13日拉开帷幕。15日至18日,我军连续发起了曹家集、峰山、晓店子等70余场战斗。18日夜,我军向国民党军69师师部驻地人和圩发起总攻,战斗至19日凌晨2时许,将圩内的国民党军全歼,师长戴之奇饮弹身亡。随后,又全歼了苗庄敌41旅。至此,宿北大战全面结束。

宿北大战的胜利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和斗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发来贺电:“祝宿沭前线大胜利,望对一切有功将士传令嘉奖。”“歼敌二万以上,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

宿北大战也是华东战场五大战役(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的开局之战、首胜之战,自此解放战争迎来新高潮。此战创造了“五个首次”奇迹:首次展现了解放战争初期巨大的人民力量,首次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的军事思想,首次胜利推动华东战区实现第一个转折,首次探索了“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的建军之路,首次创造了大规模歼敌的战役范例。

“这场战役堪称是一场人民战争!”郭士洲说,据不完全统计,支前民工达43万余人,仅出动四毂车、独轮车等就达4.2万辆。在当地村庄,至今仍广为流传着许多生动感人的支前故事:蔡佩兰夫妇智送弹药,孤胆英雄李永胜勇擒逃兵,徐翠莲最后一条棉被也要送前线等。白鹿湖社区党委书记侍孝雷说,这些故事时刻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不怕艰险、知难而上,把爱国精神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动力。

走出战壕,不远处有座由当地老百姓自发修建的“忠心亭”,亭下就是当年大战的战场中心,也是战后安葬牺牲的2191名指战员的中心。当地支前民工后代姚尤景说,看到这个亭子,就会被革命先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信仰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我父亲是一名铁匠,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大战时为解放军修理破损枪炮,他说,听党话、跟党走、坚守岗位、不谋私利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我受父亲影响,早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好家乡贡献力量。”

花圈、花篮环绕的宿北大战纪念碑高13.19米,寓意大战于1946年12月13日打响、19日结束。纪念碑名为《胜利》,与入口处群雕《欢呼》合起来为“欢呼胜利”之意。纪念碑后方的英烈纪念墙上,镌刻着大战中英勇牺牲的1346名烈士的英名,还有近1000名烈士没有留下姓名。郭士洲说,1950年宿迁县人民政府曾在此修建烈士陵园,2019年,当地在原有烈士陵园的基础上对战争遗址进行复原,规划建设了宿北大战遗址公园。公园现已成为设施完善、教育功能齐全、教学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遗址公园自开园以来,前来祭扫和接受党性教育、革命教育、思政教育的人络绎不绝,已接待南京、徐州、扬州等地人员近11万人次,其中团体人数约6万人次,园区还被评为“省级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正在祭扫的宿北中学八年级学生姚群龙说:“革命先烈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宿北战役》观后感及感言5

其实在宿北战役没有发起之前,由陈毅和粟裕指挥的泗城、淮阴两战,均以失败告终。两人 也是感到了一些自责,于是想要将功补过。并且当时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虽然在战略上有配合,但是作战却是独立的。

在此前提下,粟裕主动向上面提议发起宿北战役,并得到了同样。于是集合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两大主力,准备拿下宿迁。并且由陈毅,粟裕和主要指挥者。

1946年12月13日,吴奇伟指挥国军整编第69师、整编第11师六个半旅从宿迁分两路向新安镇,沭阳发起进攻。

但是国军的进攻意图被陈毅,粟裕识破,就在13日当晚,陈粟决定先发制人,但是由于11师的师长胡琏是黄埔军校出身,其作战经验丰富,想拿下11师必定没那么容易。于是陈粟决定先围歼左翼戴之奇的整编第69师,将其困于宿迁以北一带。然后再阻击右翼实力稍强的胡琏的整编11师。

虽然我军的装备远不如国军,但是有粟裕在,这都不是问题。粟裕此战的战术是先打弱敌,首先攻打实力较弱的戴之奇的69师。然后突然发起攻击,来个出其不意。最后四面包围,再将敌军部队分割开来,利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将国军进行逐个击破。最后,在合围国军时,特意留下一个缺口,出来一个打一个,以此来做到全歼的目的。

宿北战役从12月13日开始至19日结束,在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协同作战下,在宿迁以北地区全歼整编第69师和3个半旅的国军,共计约2.1万人。

据粟裕回忆道,曾经有同志问他‘为什么宿北战役不怎么出名?’

粟裕说到‘那是因为宿北战役被后来更大的战役挡着了’。确实如此,粟裕一生指挥过的漂亮战太多了,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这一仗。

此战,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歼灭国军数量最多的一战,也是我军第一场全歼国军整编师的战役。当然了,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果实,那是跟后勤部队,和后方支援的群众密切相关的。

据大概了解,在宿北战役期间,动员民工就达到了的41余万人,虽然这样的后方支援规模比起后面发生的淮海战役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都同样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军的一条心。

总的来说,宿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开始后,首个全歼国军整编师的先列。并且此战后,解放军也由被动转入主动。宿北战役的胜利典范,可以说鼓舞了全国解放的信心。

143546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