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范文(2)
推荐文章
此外,李默庵的25、65、83师打败华中7纵、10纵,在宿北战役同期攻占盐城、阜宁,苏北基本完蛋。早知道这里守不住的话,还不如调部分部队一起参与宿北战役。
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范文4
从苏中战役结束后到宿北战役,即一九四六年九月到十二月中旬的三个半月,是华中战事由前部转向纵深,我军进一步集中兵力,调整布局,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的重要时期。
华中野战军主力由苏中北移
从一九四六年七月中旬起,华中野战军在苏中解放区前部机动作战的一个半月里,主动放弃了如皋、海安两城,取得了七战七捷。但是,敌人继续增加进攻我华中的兵力,为了进一步大量歼灭敌人,战局必然向华中纵深转移,这是可以预见到的。然而,转移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以及转移后的战略布局,则是带全局性的问题。当时并没有预案,我们必须很好地去体会中央的意图和结合战争的实际来解决。
苏中战役即将结束时,我和谭震林同志商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考虑军委八月十五日来电指出的:“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一个月”的要求。照此推算,我军在苏中作战的时间应延续到九月中旬。促是,经过四十多天的激战,部队急需休整和补充。实际上,我们已经几次推迟了休整时间。早在七月二十日,我曾拟电请示军委:为“保持与巩固已得胜利,争取部队休整。争取主动,暴露敌人的弱点,制造敌人错误,拟即乘胜收兵”。中央复电“同意粟电乘胜收兵,休整两星期再战”。后因敌人的弱点很快暴露,再出现战机,我们当然应该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现在战役目的即将完成,部队实在需要抓紧作一短暂的休整。因此,我们于八月二十七日报告中央、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我军必须休整才能再战,故决定以包围如皋、海安形势,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八十五军一六○师。”八月二十九日我们又建议,以第五旅攻占黄桥,第一、第六师部署于如皋、海安之西部,一面休整,一而对海安采取进攻姿态,暂时围而不攻。如果敌人不能在十天之内向海安增援,我则攻占海安,以争取补充近万参军战士和解决部队的冬衣;如敌人在十日内增援海安,我则打援。我们的这一部署是过渡性的,我们预期只要实现其中一个设想,均有利于下一步转兵他去;即使军委仍命令我们在原地作战,也比较主动。八月三十一日军委复电指示:“粟谭二十九日电悉,所见甚是。不管敌情变化如何,一、六师至少休整十天,加以补充,五旅攻占黄桥后,亦须休整,养精蓄锐,以备再战”。陈毅同志也批准了我们的部署。
这时,华中战场的改我态势是:苏中之敌被我阻于海安、如皋以南,海安、如皋已成孤点;淮北之敌与我对峙在泗阳、众兴之线。八月底,驻守于徐州之敌有逐步向东打通陇海线,并有威胁我淮阴、临沂的模样。其企图当是切断我华中与山东的联系,进而围歼我华中的主力。这个变化,引起军委的关注。八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同志:在津捕线上,在陇海线上,或在两线之间,或在他处,寻机歼敌,以改变战局。并于八月二十九日发电询问我们,在东线作战一时期后,“西调攻击泰州、宜陵、仙女庙、扬州之线,有攻克把握否?假如攻击该线得手后,第二步开往淮南作战,以期恢复第三、第四两分区并相机切断蚌浦线,其便利与困难条件各如何?”我们上报了有关情况。八月三十一日第五旅攻克黄桥,苏中战役结束。九月四日军委指示:“希望能于九月上半月完成东面作战任务;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扬泰线,中旬休整,下旬进入淮南作战”。可以看出,军委的设想是,山东野战军主力先给徐州东犯之敌以相当的打击,然后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从淮北、淮南两面夹击敌人。陈毅同志十分关注华中与山东的联系,在军委八月二十七日电示后,于九月四日提出了山东野战军主力的三个作战方案,并权衡其利弊:“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七十四师、六十九师,可保持鲁南的联系,但只能留九纵守泗阳、众兴,力量是不够的;第二案,就地出击攻洋河,估计要打桂系两个师,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
我和震林同志接到华中分局转来的陈毅同志的电报后,反复研究,认为两淮(淮阴、淮安)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又是苏中前线的后方,苏中战役之能够顺利实施,得助于陈毅同志率数万大军作战于淮北,使我们的翼侧与后方有所保障。如山东野战军不先给对峙于泗阳、众兴之敌以打击即转至沭阳作战,有使该敌迅速乘隙占领两淮和运河线,迫使我军放弃华中的危险。因此我们于九月七日和八日连电建议山野主力先在泗阳寻机歼敌;如必须北移作战,则苏中主力撤围海安,争取十天左右的休整后北移泗阳地区,以保障两淮的安全。九月九日五时,军委复示:“同意放弃(攻取)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这是华中主力作战方向的一次重要调整,即:由原定向西机动,调整为向北机动。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九月八日,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获得大捷,全国振奋。军委于当日发电指示陈(毅)张(云逸)黎(玉)张(鼎丞)邓(子恢):“我刘邓已大胜,对你们必有帮助。同意八师暂不北调,俟秋高水落,集中兵力在淮海歼敌,并与粟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开展局面”。我们接获此电很受鼓舞。为了使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向北机动之前得到兵员及冬衣的补充,我便于九日发电给中央和陈毅同志,建议在打下海安后再北移。电报发出后,就接到陈毅同志于同日来电:“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即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进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要我们“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华中分局的鼎丞、子恢同志也发电主张先攻占海安,“以免功亏一签”。这几个电报几乎同时发出,可谓所见略同。
但是,军委综观全局,于九日亥时来电指示:“粟谭部连战疲劳,亟待休整,目前各方敌情正在改变,无论将来向何方作战,似以放弃(攻取)海安,即时休整”。这时震林同志已赴华中分局,这一指示引起我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央在十日又复电:“九日电悉。如你们以为攻占海安于大局有利,则可决心攻取海安”。但我体会到这是中央对战区指挥员意见的尊重,我们更应该认真领会军委九日亥电指示的精神,研究战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时我们获悉敌汤恩伯将接替李默庵指挥苏北军事,并限于九月底完成一切准备,十月初开始第二期进攻。随即军委也向我们通报了这一情况。我分析攻占海安固然对坚持苏中和动员参军以及解决冬衣有所帮助,但预计要付出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伤亡代价。从今后战局的发展来看,似须诱敌更深入一些,以便于大量歼敌,我如攻下海安,亦仍须放弃。不如放弃攻占海安的计划,将攻取海安所付代价,留作以后在运动中歼敌之用更为有利。我立即于九月十日将上述意见报告军委、陈毅同志和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同志。
此时,淮北敌情在急剧变化。敌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二十八军向泗阳和两淮发起了进攻。陈毅同志电称拟率第二、第七、第八师及九纵坚决歼灭进攻之敌。军委赞同这一建议,并根据这一情况,于十一日八时指示我们:“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于是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
以上说明,华中主力北移的行动,是军委、毛泽东同志依据淮北和苏中两个战场的敌我形势的急剧变化,经过同战区指挥员的商讨后定下来的。从九月九日复示我们:“准备向北机动”,到十一日指示我们:“即开两淮”。前后仅三天时间,其中还有若干反复变化。有一种说法:军委早就确定了华中主力北移作战,由于华中战区指挥员有不同意见给延误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针对敌军的动向,军委的意图是调动山野、华野两大主力,歼灭进犯两淮之敌。毛泽东同志于十一日亲自拟电指示陈毅同志和我们:“1.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灭全部;2.同时张邓要注意邵伯、高邮、洪泽湖诸防务,严防敌偷渡进袭;3.两淮工厂资材速迁安全地带”。
海安距两淮约二百五十公里,一路水网,既少陆路,又少船只,且值天雨不断,预计先头部队于九月十八日才能到达,大部队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而两淮战局的发展不如人意,敌人的攻势未能受到顿挫。谭震林同志于九月十一日由淮安向中央陈述:“华中主力最快要到二十日才能赶到两淮,恐到达高(邮)、宝(应)时,两淮已失”(高、宝分别距淮阴一百五十公里和七十五公里)。陈毅同志也于九月十五日致电中央:“苏中主力已北调,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两淮地区,已来不及参战。”
九月十九日十八时,我军在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
两淮是华中的首府,放弃两淮是件大事,当时正值伪国大召开前夕,敌人大吹大大擂自不待言,即在我们内部也引起种种议论,有的同志认为是打了败仗。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华东战局的发展呢?现在作些探讨是有益的。
首先,研究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我们的战略方针。经过七八两个月的初期作战,我军分别在几个方向上迎击敌人,以暂时撤出部分土地和城市为代价,换取了歼灭敌十余万人的重大胜利。两淮并无死守之必要,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若因两淮是华中首府,便以保守这个城市为目标,同敌人进行战役决战,则是错误的。
其次,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军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个大歼灭战,我军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歼灭战的经验,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的。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一直认为,即使第一、第六师赶到淮阴,并在淮阴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华中主力在苏中几仗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过什么大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作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记得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我曾应新华社记者之约,谈了我军主动撤出两淮后之华中战局,其中说到,“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个分析是符合战争发展的实际的。
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 观后感范文5
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的关键一仗,它对迟滞国民党全面向解放区进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国民党集团自从发动内战以来,始终把进攻华东战场消灭陈粟野战军作为战略重点,苏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蒋介石和他的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曾吹嘘:“两个月内消灭苏北共军。”宿迁地区地处鲁、苏、皖三省交界,是苏北地区的重中之重,对华东根据地建设地位至关重要。国民党军发起全面进攻后,特别是山东野战军撤出淮阴、淮安以后,华东战局更加复杂。蒋介石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积极调兵遣将,集中优势兵力分四路向苏北和鲁南进攻。其中由整编第11师(由鲁西南调来)、第69师等部共6个半旅兵力,组成宿迁兵团,归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分别向宿迁、沭阳、新安镇方向进攻,企图占领以宿迁为中心的整个宿北地区,割裂华中、山东解放区的联系。
山东和华中野战军首长根据敌方部署,迅速调整兵力,共投入24个团约10.5万人在宿沭、宿新路有利地形,打快速决定性运动战役。经过来龙庵阻击战、峰山晓店进攻战、蔡圩穿插分割战以及人和圩围歼战等战斗,我军最终全歼敌精锐第69师,重创敌第11师,大获全胜。宿北大战的胜利,给国民党当局当头一棒,彻底打破了其在华东地区的全面进攻,粉碎了其占据苏北的企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一部分由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军兵分四路向华中和山东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消灭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宿迁地处“两湖走廊”、陇海线的翼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国民党军大举向华东解放区全面进攻以来,山东野战军接连失利,相继淮南、淮北两解放区被国民党军占领以后,华中首府两淮又失守,国民党军对我部队形成半圆形包围的态势,我军处于被动挨打态势。同时作为苏皖解放区后方的山东根据地也受到国民党军的多路进攻,彼此应接不暇,处境异常困难。这就给华中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造成了很大压力。
正如陈毅司令员在军直干部会上指出的那样:“今冬明春我们只有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改变困难局面,扭转不利态势,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争取华东战局的主动权。否则,虽不影响我们最后胜利,然相持局面要长期化了。”就在此时,宿北大战打响,山东和华野两大野战军在宿迁北部一次全歼一个整编师,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毙,最终解放军大获全胜,扭转了被动的不利局面。
1946年初,国民党军把华东解放区作为全面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因为该地区对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构成直接威胁,不将其摧垮,蒋介石日夜不宁。而宿北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白日梦,一方面确保了华东地区我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切断了国民党军南北之间的联系,为解放军重返淮北、立足苏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这使淮北、淮海、盐阜三大解放区东西互相策应,迫使国民党的十余万大军被拖在华东战场。
宿北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迫使国民党军转而对山东、西北等解放区等实施重点进攻。它不仅奠定了华东解放区的地位,更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部兵力,为其他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提供了条件,为局部转入战略反攻提供了可能。就在这时,中共中央及时调整决策,在西北、华东人民解放军迎击国民党军的时候,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部署,相继转入战略性反攻。此时,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师宿北,初期作战告一段落,战场由前部转入纵深,是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的开端。宿北战役是胜利实现这一转折的标志。
宿北大战开始前,由于种种原因,山东野战军战事进展不算顺利,在内部产生了一些相互埋怨和对指挥部的情绪。队伍中大多数同志对形势认识比较清楚,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丢失了一部分根据地感到不理解,特别是对把新四军司令部驻地淮阴放弃,缺乏精神准备,对战争前途产生怀疑情绪,继而兄弟部队之间开始相互不信任。宿北战役经过7天6夜的激战,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3个半旅。宿北战役是两大野战军会师后的初次联合作战,最终大获全胜,极大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团结。
宿北大战胜利10年后,粟裕大将谈起宿北战役时认为:“这次作战是两支野战军会师后在战役上初次协同作战,这也是一种初战。这仗打胜了,兄弟部队之间就产生了彼此的信任,两支野战军合并后新的领导结构和所属部队也就产生了上下之间的彼此信任。这一切,都是无价之宝。相反,如果这一仗我们被打败了,上下之间和兄弟部队之间就容易互相埋怨,就要花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和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弥补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