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心得体会10篇

关键词: 纪录片闽宁纪事心得体会,闽宁纪事心得,纪录片
泳潼0 分享 时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计划于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在闽宁两省区主要卫视频道、地面频道及各大新媒体平台播出,力争再奉献一部记录闽宁协作的精品佳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心得体会精选10篇,以供大家参考!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心得体会1

领导人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回溯八年脱贫攻坚历程,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帮助6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成了人类史上的又一壮举。在目标任务达成之际,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一部分脱贫户仍在现行贫困标准线上徘徊,抗风险能力不足,返贫风险极大。对此,必须更加重视“防返贫”,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全域评估返贫风险“清底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脱贫攻坚虽然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由于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一些贫困户返贫风险客观存在,尤其是现行贫困标准“巴边儿”脱贫户返贫风险最大。如果这些脱贫户脱贫后又返贫,势必削弱党委政府公信度、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此,在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要及时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回头看”,对脱贫户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结合脱贫户致贫原因,模拟最坏的情况发生下,根据现行贫困标准,对脱贫户短期、中期、长期返贫风险进行预判,有效评估脱贫户返贫风险指数,并根据返贫风险指数进行分级分类精准归档、管控,做到全面掌握情况、不漏一户一人。

全力帮扶重点对象“补短板”。

从一般规律看,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大规模返贫概率极低。当前,关键是要防止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返贫,这是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的重点任务。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也是充分考虑到了部分贫困户存在返贫风险的实际问题,对保持政策延续性作出明确规定,为各地“防返贫”提供了政策保障。对于地方党委政府而言,要更加注重优化帮扶资源配置,根据脱贫户返贫风险指数,推动帮扶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力量精准分配、有效供给,全力帮扶重点对象“防返贫”,最大程度提升“防返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常监管”。

从扶贫实践看,贫困户致贫原因具有多样性、隐蔽性、可逆性特征,有的是因病、因残等客观原因致贫,有的是自身懒惰、观念落后等主观原因致贫,并且致贫原因往往交织转化,这些现象既为脱贫攻坚增加了难度,同样也为“防返贫”增加了难度。当前我们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防返贫”阶段,要注重用好制度化手段,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既抓重点对象帮扶,又抓全域动态监测,强化区域性整体监测,推动省市县乡村五级建立相应动态监测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帮扶干部、群众的作用,持续跟踪脱贫户收入变化情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落实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

大抓乡村经济发展“培元气”。

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乡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村民生活质量水平都得到较大提升,返贫风险也就会自然化解。客观来讲,脱贫攻坚战打响的八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向乡村基层,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多来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善于用好现有优势条件,按照党的十九届-的部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是以乡村产业培育壮大为引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乡村整体性发展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致富。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心得体会2

脱贫攻坚,眼下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面前最为紧迫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是唯此为大。从前期开展情况来看,我们各村都能行动迅速、组织精心、措施到位,为脱贫攻坚的搭建起基础扎实的平台,扶贫攻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我镇目前还是存在着识别对象不够精准、退出不精准、脱贫措施不够长效、扶贫产业不强不大、脱贫效果不尽人意等问题。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今年以来,认真传达领会省市县关于精准脱贫的会议精神及文件,积极开展精准脱贫“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活动,镇包片领导、包村干部积极协同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配合村组干部利用一周时间,对各村组的所有农户信息进行调摸底。

通过近期紧张而扎实的工作,我个人认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干部是关键。干部有担当、有干劲,才能当好贫困群众脱贫的“催化剂”“助推器”,也才能“撬动”贫困。如何才能进一步将帮扶力量整合起来、下沉下去、干出成效,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是现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还需从“三精”下手,抓住关键,用好扶贫人,才能实现脱贫攻坚平稳、扎实、有效推进。

首先要抓好精准选派。根据实际,统筹考虑脱贫难度与选派单位综合实力、贫困村主要矛盾与选派单位职能、选派干部个人专长等因素,择优遴选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技员等帮扶人,做到派需结合、因村定人。我镇现有第一书记14人,但这些第一书记中,有几个都是部门里面的一把手,实际情况是,他们不能完全抛开单位的工作按照要求驻村工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希望及时调整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长,确保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有效解决帮扶干部的驻村生活工作困难,使他们安心驻村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工作不断、接续有序。

其次要抓实精心培育。整合全镇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扶贫开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资源,根据贫困群众的发展需求,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确化配置,实施精准扶贫。发起建立QQ、微信等交流平台,方便扶贫干部交流经验、灵通信息、协同攻坚。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重点开设脱贫攻坚政策法规、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等课程,提升帮扶技能水平。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到脱贫工作先进、示范地区去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取长补短,助推扶贫工作开展。

最后要抓好精准落地。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落实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扶责任,不脱贫不脱钩;夯实精准扶贫基础,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确保扶贫资金和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获得感,激励其自力更生,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同时加强宣传,宣传-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凝心聚力;宣传扶贫成就,坚定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宣传脱贫致富典型,坚定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决心;宣传社会各界对贫困人口的关心,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优良传统;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促进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脱贫攻坚不是一次性的战斗,也不是局部的战役,而是一场涉及几千万贫困人口的战争。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扶贫部门狠抓责任落实、干部选育、作用发挥和督查考核,更需要扶贫人把“扶贫”抓在手上、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为实现如期脱贫,决胜攻坚战提供应有的战斗力。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心得体会3

领导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心得体会4

全面实现小康,各族人民一个也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这是领导人对“中国扶贫开发第一村”福建宁德市的批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部脱贫也仅仅剩下一年实限,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担当。

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内容包括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可见解决好脱贫问题是落实“三农”政策的前提。

为此我们应该为拓宽扶贫脱贫道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计献策。当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携资投身乡村建设,激活了乡村经济和文化的一池春水。发展农村、农业特色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挑选资源禀赋好,品质高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创立品牌化和专业化。明确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打造田园综合体,坚持农业富民为重心,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顶层设计上,要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合理规划农村建设,鼓励社会资金融入农村建设,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优势,保护农村风貌,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

鼓励优秀人才投入农村发展建设。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深入基层,加强对基层服务人员和党员干部的物资和精神保障。基层人员更因该俯下身子深入人们群众,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老伯聊一聊粮食的种植与收成,坐在贫困人员家庭炕头与他们聊一聊生活的不易,抱起留守儿童让他们感触到家人的温暖。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当地农业经济。

在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不容易,需要全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力。心存梦想,扬帆起航。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心得体会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我们向“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领导人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创新发展先行者,更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无私奉献,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助推宁夏在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缚住贫困苍龙的征途上一路奋进。

无私情谊,山海为证。“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以燕子垒窝的恒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将扶贫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传下去,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和“敢拼会赢”的精神,与宁夏人民一道汇聚起众志成城战贫困的磅礴力量。如今,六盘山区、中部干旱带上,每一块土地、每一条产业链都倾注着福建挂职干部、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的心血和汗水。感人至深的“闽宁情缘”,让两省(区)人民之间的情谊因奋斗而更浓烈,摆脱贫困的志向因携手而更加坚定。

先进典型是猎猎作响的旗帜,是决战脱贫的号角,更是比学赶超的标杆。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向着携手共圆小康梦不断奋进之时,仍需加劲冲刺,尤需从“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身上汲取前进力量。我们要不断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躬身为桥战贫困的身先士卒精神;不断学习他们接力攀登、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持之以恒精神;不断学习他们甘于奉献、敢于牺牲一切以人民为本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断学习他们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精神。以此激发全区人民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精气神,凝聚起共克时艰、不懈奋斗的磅礴伟力,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合力攻坚、顽强作战,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书写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贡献更多的宁夏力量!

141557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