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观后感(2)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1942电影观后感4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旱灾,三百万老百姓饿死。在这时小日本又跟我们作对,每天炮火连天,蒋介石只顾处理战争的事情,河南的灾情来不及处理。蒋介石根本不愿相信河南真正遇到了灾情。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直到看到记者拍到狗吃死人的照片,他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展开救援。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 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1942电影观后感5
电影开始放映了,厅里稀稀朗朗的才坐了不满二十个人,为何不降价让更多想看电影的人进来观看呢?请保留此标记我想起了以前世界经济危机时美国的牛奶商人,宁愿把牛奶白白地倒掉,也不愿降价卖给穷人的故事,可悲啊,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电影的内容是反映1942年河南闹旱灾,土财主老东家(张国立饰)带着全家逃荒的坎坷经历,他亲见儿子,儿媳,老伴,小孙子先后惨死,吃尽千辛万苦,最后一个人到了陕西,却又不被接纳的悲惨遭遇,是三百万逃荒灾民的缩影。控诉了旧社会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的真实现象。影片拍摄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深受教育。
真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政府草芥人命,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瞎鹿的老婆花枝为了子女能活下去,四升小米就把自己卖了;老东家的女儿星星为了能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就五升小米把自己卖了,宁愿去做妓女,那老东家接过五升小米时似笑非笑的神情,那是扭曲的灵魂,明知那是火坑,只要女儿能活下去,他也认了,有了五升小米,他也有可能活下来了,真是欲哭无泪啊,人性到了这种地步,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做什么已是无所谓了,哪里还有什么尊严?一个政府把灾民当作包袱来扔掉,那这个政府离垮台也不远了。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悟良多,这样的日子永远也不要再来了,也不能再来了。
1942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