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

关键词: 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思政课观后感,思政课
泳潼0 分享 时间: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人民网联合策划的“初心映照新时代——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大中小学全媒体思政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8篇),以供大家参考!

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1

红旗飘扬,天边的夕阳染红大地,放眼望去,一切被红色笼罩着,大雁在空中展翅高飞,鸟儿徘徊在树旁,重复着欢快的乐曲,这每一处都是显得如此和谐自然,可欣赏这万物的同时,谁又曾想过,我们的今天,又是谁用生命换来的?那些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今天,挥洒着鲜红的血液,可随着时间,有些人却把他们遗忘。做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不应该将这些渐渐遗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何为红色基因?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象征,它代表着光明,它让我们凝聚着力量,引领着我们走向那光明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将它传承下去,刻在骨头上,记在心里面。它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回忆起来,我曾记得在我儿时,躺在奶奶的怀抱里,?l听着那一个个令我热血沸腾的革命事迹,他们如同电影般,浮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是他们用那伟大的革命精神换来我们的今天,没有他们那挥洒的鲜血,就没有我们现在那满地的鲜花,没有他们的战火硝烟,就没有我们那甜美的空气。是他们,改写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是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不要忘,也不能忘!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更要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在我成长的足迹中,无数个红色诗歌萦绕耳畔,"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精神不能灭!”红色基因如同旗帜一般插在我心中,不管经历多少时间的冲刷,它都永远不会褪色,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学习的灵魂,它永远不能被岁月埋没,而是应随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爬向最高处!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是这信念的继承者,在新时代中,更应该把这红色教育传承下去,从小事做起,在学习中我们要努力认真,展现自我,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我,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多接受红色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垒筑起坚强的精神基石。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未来的道路必定为我们铺满革命的辉煌!

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2

有一种力量叫无畏,它能超越常人的意志,让人为之震撼;有一种精神叫坚强,它能战胜任何困难,让人为之惊叹。在听完李贵树老爷爷的深情演讲后,我热泪盈眶。我认识了一批拥有如此意志和精神的英雄人物,他们面对困难,不改初衷,保家卫国,英勇无畏。

李贵树爷爷给我们讲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人民解放军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面对艰苦的生存条件和残酷的战场环境,勇敢坚强,创造了奇迹。战士们每天几乎连水都喝不上,晚上睡觉有毒蛇,外出运输有地雷,头顶随时有炸弹,就是这样,他们打败了越南侵略者,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卫了人民的安全。听着他们不向困难低头的故事,谁能不心潮翻滚。上帝总是让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让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让成功的喜悦在痛苦中浸透。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的确如此,他们正是用微笑面对挫折,用坚强书写人生,用勇气挑战自我,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真正的英雄。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一切都离不开知识,就连大炮的射程和精度都需要用数学来精确计算。不努力学习,长大后就不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需要不断拼搏,需要坚强地面对困难挫折。老山前线的英雄们视困难为前进的方向盘,视挫折为前进的指南针。我不由联想到我自己,我曾经挑战困难,却被它击败;我曾经因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心灰意冷,甚至连上课都不能专心听讲

如今,从革命前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即使今后的人生旅途遇到挫折,我也会像他们一样,选择勇敢面对,顽强搏击,从不放弃,永不言败。让我们传承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发奋读书,争做时代新人。

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3

从嘉兴南湖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一面面弹孔累累而迎风飘扬的旗帜上,一张张革命英雄百折不挠的脸庞上,无不积淀着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党员干部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把鲜活教材利用好,树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是-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从“守岛卫士”王继才到“排雷英雄”杜富国……无数共产党人以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要善于用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让初心永不蒙尘褪色,让信仰永远保质保鲜。要深刻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要在学史知史中爱党爱国,做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把廉洁本色传承好,涵养“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的清风正气。“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党员干部要常修共产党人的心学,时常品读信仰的味道,看一看理想是否还在、信念是否还在、情怀是否还在,校准人生方向,抵御欲望诱惑,让灵魂赶上脚步,让心灵获得宁静。要加强自我思想教育,培养高雅情操,以平常之心对待“权”和“位”,既知敬畏,也存戒惧,自觉将不想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严”凝神守心,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永葆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

把斗争精神发扬好,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斗争本领。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制胜之道。党员干部要弘扬老一辈革命家敢于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拿出过硬作风,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要主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以昂扬锐气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在烈火中锻造真金。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拿出拼搏劲头,以担重任的“宽肩膀”、扛硬活的“铁脊梁”,沉着应对,科学处置,以蓬勃朝气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4

历史的启迪永在,精神的价值长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而党的红色基因产生于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以及西柏坡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先前在新疆军区视察时平就曾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江西调研中平首次提到“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有助于以红色基因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垒筑起坚强的精神基石。

红色基因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事业的灵魂,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成果的根本保障。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的旗帜永不褪色,我们才能跑好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接力。平观看开国元勋、牺牲烈士照片墙和烈士英名录,既表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同时也明确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我们必须坚持从小事做起,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坚持下去。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平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对于新时期共产党人来说,就必须在思想上拧紧螺丝、防微杜渐,自觉做理想信念的传播者。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平一席话让群众暖洋洋。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戴。从梁家河到中南海,几十载春秋,平行了万里路,也在行走中倾力做好各地人民的好公仆。革命时期,井冈山人民为红军送去了豆腐和南瓜,是对党和红军的拥护;现今,百姓为送上鸡蛋和橘子,更是对党和习的拥戴。看齐,领导干部就必须任劳任怨地坚守自己的岗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权力用在解决群众困难问题

的“刀刃”上,以党员干部的“辛苦度”赢得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做红色基因的接班人,做理想信念的传播者,还是做人民的勤务员,都必须落到行动中来。领导干部必须把精力用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解决问题、干事创业、赶超跨越、推动发展的主战场上来,把红色基因和理想信念浸透到日常点滴中,切实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经济新常态语境下,要做到“红色基因代代传,革命精神永不变”,就必须树立党的宗旨意识、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把“三严三实”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风向标”、解决问题的“监测仪”,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在真抓实干中携手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

天津红色资源润心式思政课观后感5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遗存、精神印迹,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流动课堂的内在价值。办好新时代思政课,要积极探寻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路径,不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思政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支撑力。

拓展红色资源课堂功能 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可体现在打通红色资源与“第二课堂”的脉络联系上,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启发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打通历史与当代的脉络联系。历史认知是当下解读。青年学生一代大多未经历艰难岁月,对革命年代的苦难没有深切体会,容易以当下视角去认知历史,把艰苦性变成趣味性,形成了历史认知隔阂。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第二课堂”,将历史与当代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初心之问、使命所担”的体会探寻里回

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认识我们从哪里来、怎么走来、往哪里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历史共鸣和时代共振。

打通感性与理性的脉络联系。红色资源以感性形式呈现,其价值在注重客观还原、真实体验中体现出来,增强红色资源的历史代入感,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文化的感性认识。理性贵在升华,重在启发。红色资源饱含精神和文化价值,理性是其内在逻辑,信念则是其价值升华。通过搭建感性与理性的课堂桥梁,可以激活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引导青年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向理想信念升华,增强认同感。

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脉络联系。坚持理论引导人、实践塑造人,依托红色资源,积极搭建和创新实践平台,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实践向理论升华。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第二课堂”呈现,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体验感中增进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将理论转化为牢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比如,浙江省丽水市对传承红色基因进行创新实践,把浙西南革命精神提炼概括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根植人民”,作为鲜活、生动的本土教材。

增强思政教育感染感召效果

“红色”的教育属性与“资源”的自然属性一定要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丰富红色资源表现形式,推动红色资源的内在教育价值实现植入转化。

深化红旅融合推动。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一层次载体。“红”是内涵,“旅”是形式。一方面坚持教育的基础性,鼓励更多的红色资源所在革命旧址打造成“红旅融合综合体”,最大限度整合唤醒“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思政教育的课程教材资源随之跟进建立,使之成为青年学生继承红色传统、陶冶红色情怀的重要课堂。另一方面坚持教育的延伸性,积极运用互联网探索打造红旅融合的“云上思政课堂”,推动红色教育向全民延伸。

深化红色研学推进。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二层次载体。把准研学目标,创新研学方式,紧扣青年学生盼点、热点,充分把握红色资源的地域特征、精神特质,促进红色研学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健全成果展示、共享和应用等平台。

深化红色精神赋能。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三层次载体。红色资源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也凝结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展现必须有精、气、神。为此,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导向必须增加仪式感、增强参与感,使青年学生有沉浸式的重要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红色认同感提升民族共同感。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

和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等,遍及国内革命老区根据地的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等,都需要深入挖掘。

推进多主体参与 红色资源是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于一体的“价值集合体”,最大程度转化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广泛培育和激发各类主体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4989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