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通用5篇(2)
有人说,古今中外,教育的创新从来都来自民间。尽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总是伴随着伤痛,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还是要多一些信心,从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创新,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经过努力,我们也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激活他们的天性,做一些对孩子们非常有益的“其他事”。
或许,我们需要未来家的眼光、改革家的气派、实干家的精神,在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站到时代的前列,陪着孩子们一起奔向未来。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通用篇2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梦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样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坚持自我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坚持自我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杯具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最终突破了自我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通用篇3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通用篇4
《死亡诗社》是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励志片,这部高评价,高口碑,高内涵的佳作除了得到业界的追捧和赞誉外,也把热爱诗歌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观影人的心中,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诗歌,让更多人奔赴了诗歌行业,真正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