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的观后感参考(2)
由此可见,电影《老警》的外壳是一部侦探片,骨子里却蕴含着儒家伦理,富含“舍生取义”的大爱精神,从而实现了大众体验与主导价值系统的合拍,并充分展示了老警覃麦生对信仰的坚守,道出了其内心经历的锻打考验。要知道,老警在同事不理解、妻儿埋怨、村民责难中,犹如四面楚歌,但内心强大的他没有害怕、退缩,而是在种种矛盾与困境中磨砺、成长。写到这,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郝泽军的诗歌《老警》
“不知什么缘由
他当刑警不久
就有人开始称他‘老警’”
叫了几十年
人们几乎不记得他的名字
可“老警”的故事却广为传流
……,……
郝泽军笔下老警的光辉业绩与电影《老警》中的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文本中的警察精神却是相通的,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皆堪称健康的、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传递的是正能量,高扬的是主旋律。
红色电影观后感.3
雷锋,这个令亿万中国人为之动容的解放军战士,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半个世纪了,但是,他的事迹却深深刻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每年三月五日是学习雷锋的日子,单位上都组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
《雷锋在1959》电影主要是描写雷锋平凡的成长经历,当时,他才19岁,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吃不饱、穿不暖,后来父母都被日本鬼子和地主打死和逼死,还没有长大就成为一个孤儿。19岁的他被鞍纲总厂分配到了辽阳分厂工作。由于他个头矮小、身体瘦弱,当时带他的师傅并不愿意收留他在自己手下工作。雷锋得知这种情况后,并没有抱怨师傅,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在休息时间刻苦专研业务知识,还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去工地开机器干活,累了就在机器上睡觉,到天亮了,师傅去工地了他还在睡觉,师傅并没有打扰他,而是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盖上,可是他马上就醒了,他就是这样拼命的工作,来让师傅和所有的人都喜欢他。他不论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经常帮助别人,有一个晚上碰上老天下大雨怕水泥被雨林坏了,他把自己的被子抱去盖水泥,却自己冷了发高烧了。还有一次,他偷偷跟师傅去他家看,他家其实也很困难的,孩子多、也是经常没有吃的,他看了过后,就把自己的馒头省下来带给孩子们吃,自己却挨饿。他所做的事虽然很平凡,但人很不平凡。他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这种精神,以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光辉而又伟大,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芒。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给了人民、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让人耐人寻味。
红色电影观后感.4
“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润之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润之与萧子升等人在雨中畅淋,何胡子有感而抒:“江江江,盖其有情既无情,风雨呼啸,直射湘江,闻墨四水,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不久后,润之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怀揣着救国为民的热切希望,润之一行人来到了北京。
“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但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回想,杨老当年讲授课业时所道的话语,润之心中思绪千万。
毛润之第一次见到李大钊先生的场景,十分有趣,先生正依着润之写的强健体质的的书作相应的运动,正谓是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救国,必先提倡武风,强健民族之精骨,最终实现挽救民族之危亡之大愿景。
再便是,胡适先生正在为学生们授课,一番陈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冲进学堂的一个学生带来了‘喜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了然而一战的胜利,却未能让润之和各位革命有识之士舒展愁颜,中国的局情却是愈发复杂,不容人丝毫懈怠。
而湖南一面,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润之踏上了返乡的火车,临别前,同学们在站台前为他饯行,慧知则赶来送了他自己写的诗句,并以诗相约冬季再见。“高谊薄去霞,温和德行嘉,所贴娇丽菊,今高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暮庶,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这几句诗词,也仿佛润之与慧知的情愫,淡淡的,悄然地升起。
1919年5月4日,萧子升等人与众位北京的学子们一同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大声呐喊,为坚持主权,反抗帝国主义赤裸裸的国土侵占而呐喊,“宁肯玉碎,勿为瓦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正缓缓燃起,一位伟大的领袖的故事,才正拉开了序幕……
红色电影观后感.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红色电影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