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5篇
《英雄儿女》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该片的第一集是《祖国召唤》。今天小编整理了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1
新中国成立后存在哪些问题?
主权受损,周边安全,内政不稳,反动残余,工业萎靡。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这些问题全部一扫而光。
1.主权受损。这场朝鲜挑起来,苏联推波助澜的战争,他们双方在美国的施压下一个跪了一个怂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是中国站出来收拾了烂摊子。因此,苏联彻底承认了中国的能力,大连,北疆,旅顺,中东铁路等在雅尔塔会议被“出卖”的中国主权被收回。中国主权得到了守护。
2.周边安全。中国重新建立了冷战缓冲带,不用冲在美苏对抗的第一线,最为重要的是把美国隔离开,避免了美国带来的巨大威胁。中国借此一仗,彻底在东亚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保障了自己周边的安全问题。
3.内政不稳。新中国携抗美胜利的巨大威望,在国内可以大刀阔斧的施行各种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4.反动残余。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坐着反攻大陆的美梦,经此一役,算是彻底知道了中共军队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反动残余成了秋后的蚂蚱,余日不多。
5.工业萎靡。新中国成立前虽然有一些工厂,但仍旧是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家,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抗美援朝胜利后,苏联彻底认识到了中国的潜力,大方的赠送了156个工业项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技术转移,彻底帮中国奠定了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中国至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的起点,都可以追溯到抗美援朝这场伟大的战役上。1949年10月1日,只是中国名义上的成立,1953年7月27日,以中国胜利的停战协定的签订,才真正的昭示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是一场绝对劣势的战争,是一个领袖、一个元帅、一支军队带领一个民族逆天改命的伟大战争。其中所展示的战略眼光、战术体系、战斗精神是中华文明所有伟大特质的集中体现。
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没有他们便没有如今强大的中国!
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2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在一所小学里传出了一阵铿锵有力的音乐,让人激情澎湃。当然,这也令我们想起了战争年代……
在那遥远的战争年代,中国打仗的部队有两个:共产党和国民党。抗美援朝刚打完,内部又起了争执——共产党与国民党开战,之后,十分惨烈的“一江山岛”战役便出现了。那也是共产党第一次海、陆、空三军一起作战。而由于指挥不当,人员伤亡惨重。
如今,在烈士陵园,那些死去人的墓碑一望无际,不经让人感慨:虽只是一个小小的战役,却可以使人员伤亡不计其数!但正是这场战役,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安居乐业的生活是那些逝去英雄的生命换来的!可这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吧!这些,我从口中得知。
可那些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的人,可不这么想:邱少云为了新中国在烈火中焚烧却一声不吭;董存瑞为了新中国自愿当人体支柱把炸药包放在手上炸堡垒;刘胡兰为了新中国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但她却英勇就义而无所畏惧……
这么多的英雄,只为我炎黄子孙在宇宙间挺起胸膛,只为我华夏神州成为真正盘踞东方的巨龙,只为我中华儿女真正抛弃“东亚病夫”的称号!这些人,令人敬重,也令人称赞。这些,我从书中得知。
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走在最前端的领导者更是烙下时代永恒的记忆:毛泽东少年豪情,主苍茫大地之沉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开国十大元帅胆识过人,堪比诸葛亮!这些,我从影片中得知。
这些人,这些事,都为新中国——现在的我们安居乐业所付出。这样的太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长大后保卫家园,让我们的后代不受战争之苦,为我们的祖国争得属于她的荣光!
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3
见到吴晓岚的时候,她穿着一袭深蓝色的长裙在门口迎接记者。86岁高龄的吴晓岚谦逊而优雅——鼻上架一副细边框眼镜,胸前别一枚小银花胸针,一头长发利落地盘在头顶。这位身材娇小、慈眉善目的老人家,竟是一位14岁就参军的沙场老兵,一位为救治伤员永远冲锋在前的白衣女战士。“很多人都问我,当年那么小就做了战地卫生员,怕不怕?”吴晓岚声音不高,话语却掷地有声,“我说我不怕!战士们在前方不顾性命地流血拼杀都不怕,我们怎么能只顾自己、畏缩不前?”吴晓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回答。两次集体二等功、三次个人三等功、四次集体三等功……军装上缀满左襟的勋章,就是吴晓岚用青春谱写的最美白衣战歌。一夜手术帐篷外堆起截肢
1950年10月,年仅16岁的吴晓岚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13兵站医院担任护士,开始了抗美援朝的艰苦作战。
“最受不了的就是敌机的轰炸,叫你根本抬不起头。”当时,吴晓岚所在的医院就驻扎在紧挨前线的山坡上。“飞机贴着山坡飞过来,掀起的风都能把帽子刮掉,你甚至能看清飞行员的样子。我们只能在天黑后才能转移伤员,白天汽车根本没法开,一露头就容易挨炸。”
大部分的危重伤员都是被炸伤的。前线医疗条件有限,救治任务以保住性命为先。经常是一夜手术做完,帐篷外就堆积了大量被截下的断臂残肢。
“那会儿说是医院,其实都并没有医院的实体形式了。”山坡上也没有房子,全炸没了,吴晓岚他们只能在树底下、草窠里扒拉,找出相对平整的地方安置伤员,再拽一拽边上的草,把伤员们隐蔽起来。
伤员中,一个17岁的上海籍小战士令吴晓岚印象深刻。“他四肢都被炸伤了,全部要截肢,否则命留不住。”小战士的遭遇让在战地见过许多生死的吴晓岚也忍不住流泪。“但他特别坚强,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他哪怕没有了手脚,也还有清晰的头脑,好了之后肯定还能找到用武之处。”
常常跪在冰面上搓洗绷带
当时,医院的绷带用完了,后续的物资又运不上来,吴晓岚就带着班里的小护士到冰河上洗绷带。“冰层特别厚,我们只能在上面凿出一个洞,然后跪在冰面上洗。”跪在寒气逼人的冰面上搓洗绷带,加重了她关节炎的病情,回国后差点没保住双腿。
为了避免白天做饭冒烟被敌机发现,吴晓岚他们当时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天不亮时一顿,晚上天黑之后一顿。但伤员多,医护人员少,很多时候吴晓岚连这两顿也顾不上吃。有段时间,医院甚至断了粮,物资运不上来,吴晓岚他们只能去玉米地里捡点掉落的玉米粒回来做着吃。
“我印象最深的是1951年春节前后,国内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我那会儿真是盼得不得了,结果粮食车在半道上被炸了。后来食堂还是给大家做了简易版的甩袖汤,也是没等吃上呢,锅就给炸漏了。”
敌机扫射下往返防空洞取药
因为敌机持续轰炸我方的运输线,药品送不上来,卫生员们甚至在为伤员换药时,只能用“汽油棉球”进行消毒。
“伤员漫山遍岭,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随身携带一瓶汽油棉球和两把镊子,好随时为伤员换药处置。”经常是一次巡视下来,就要好几个小时。有的伤员前一次巡视时还好好的,下一次巡视时就出现了典型的破伤风症状。
“他们只能从牙缝里挤出模糊不清的声音,但我能听出来,他们在跟我说,‘吴班长,救救我’。”战士强烈的求生意志让吴晓岚心疼不已,她每次都坚定地回答,“你放心,我马上去取药。”
伤员所在处距离放药品、器材的防空洞仅两百多米,可白天取药却是一段“漫长”历程,需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敌机在空中不停轰炸扫射,吴晓岚只能抓住间隙,一有机会就马上冲刺。有时好不容易取到药品,又在往回跑的路上遭遇敌机俯冲,一个跟头栽下去,药品就全废了,只能返回再取。
每一天,吴晓岚都在这样的艰险中不断往复着。她的身材几乎是班里最娇小的,却像是蕴藏着总也用不完的无穷力量。“我们就是伤员的保护神啊,你必须逼自己坚强。”
人物简介
吴晓岚,1934年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县黑石镇。194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历任护士、护士班长,荣获集体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三次、集体三等功四次,获得华北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谐社会建设荣誉勋章等奖章。1982年因病提前离休,离休前系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医师。
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4
“我当了一辈子老师,战场上,我无数次被我的‘学生们’感动,他们也是我的老师。战后,我当上真正的人民教师,无数次把他们的故事讲给现在的学生听,让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年近九旬、慈眉善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王福春对记者说。
王福春是志愿军102师高炮501团的文化教员,是一名学生兵。朝鲜战争爆发后,初中刚毕业的王福春就主动报名参军入伍。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王福春老人斩钉截铁地说,还是讲讲他们的故事吧,真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一支未入朝也参战的立功部队
王福春所在的高炮501团是一支没有走出国境、但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全团1500名官兵日夜驻守在位于吉林省辑安(今名集安)的鸭绿江大桥我国一侧。
“集安的鸭绿江大桥是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重要的补给运输线之一,我们部队的任务就是誓死守卫这条钢铁生命线。”王福春说,“同时我们也在守卫着国门,守卫着边境,炮击胆敢轰炸我江桥、进犯我国土的敌机。
“那是1952年12月的一个早晨,我们刚吃过饭,雷达突然发出警报,32号山头有敌机出现,向我方飞来。
“为了方便识别敌机来的方向,我们把对岸的山头都编成了序号,一提‘32号’山头,我们就迅速识别出敌机的方向。
“敌人很狡猾,为了防止机群被高炮群整群击落,采取一架架渐次飞来的方式。而我们凭借快速的反应速度,瞬间将敌人的首架飞机击中。第二架飞机看情形不妙快速扔掉机翼两侧的油箱企图减重逃跑时,也被炮弹打中机翼,坠落。其他的六架飞机见状,更是快速胡乱地投了炸弹便掉头逃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