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鲁迅电影的观后感大全
鲁迅先生的作品每一篇、 每一个章节都给我以深刻的人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环鲁迅电影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鲁迅电影的观后感1
继《孔子》之后,今天,我们兰印园教育电影坊又集体观看了《鲁迅》。
其实对于鲁迅,我的记忆里都是小学、初中、师范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药,狂人日记,孔乙己,友邦惊诧论等等。所以鲁迅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书上的句子: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形象高高大大、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让我们望尘莫及的一位巨人,有着一副冷峻严肃的面孔。
但今天的电影里,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鲁迅温情柔软的一面,给人力车夫包扎脚伤,对萧红萧军年轻战士的真诚指导、慷慨解囊,对瞿秋白的奔走解救,对自己夫人和孩子暖暖的爱。
同时也被他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所震撼,早年鲁迅是到日本学医的,希望当一名医生拯救中国人民的身体,后来,他认为中国人更需要拯救的是灵魂,于是弃医从文,写出了一篇篇匕手式的文章……
当写着“民族魂”的白布覆盖上他的身躯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民族魂”这三个字是对他一生最准确最贴切的总结,他倾其一生,都在拯救民族的灵魂,他一次又一次地走在漆黑的夜里,他呐喊,他彷徨,他孤独,但他从来都没有退却,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有着何等的信仰,他有着何等的气节,他有着何等的民族责任感!
想想我们自己,也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人,面对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信仰,怎样的气节,怎样的民族责任感,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塑造我们自己的灵魂呢?
然后才是怎么帮助孩子塑造他们自己的灵魂呢?
尤其是现代社会,喧嚣浮躁的背后,还有着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和声音,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不受其影响,不受其腐蚀呢?通过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孩子,再由孩子影响家长,教育一代人,影响一代人,从而扭转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风清气正,一片朗朗乾坤!
我最喜欢鲁迅的真性情,爱恨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拖泥带水,一是一 ,二是二,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钢刀利水,雷厉风行,鲁迅又是一个纯粹的人,一生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的为人处事,不正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吗?
鲁迅喜欢孤独的夜,因为在孤独的夜里,他才能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之中!
我们常说,静静地做教育,静下来了吗?静过吗?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孤独,怎么能静得下来呢?
享受孤独,享受寂寞,静下心来,做个纯粹的人,做点纯粹的事!
鲁迅电影的观后感2
“鲁迅完全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19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
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或许有吧。”“那也有地狱了。”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在影片的结尾,几乎是完全再现了当年万人空巷的那场葬礼,镜头甚至没有向我们展示一滴眼泪,但当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为“民族魂”默默送殡的黄包车队时,我差点儿就落泪了。
作为一部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来讲,《鲁迅》各个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见的中国艺术片啊,大概有几个年头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小众艺术电影了,手法上构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写评论那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唯一的毛病我觉得是过于舒缓,剪掉20分钟去就应该更好了(据说导演曾为参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个缩减版本,就是如我所愿的把每场戏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缘得以看到这部传说中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作为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开幕式是在武大举行的,这部电影也还真和武大扯得上一点关系。开场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场戏里的潘梓年,就是后来(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算是行使过一段校长的职能。不过遗憾的是,鲁迅却实在是没有和武大发生过任何直接的关系(倒是胡适和武大关系挺好的),但他却和武大的很多人通过文字联系了起来,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骂过的比如陈西滢,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比如苏雪林。1936年鲁迅去世后,武大亦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
鲁迅电影的观后感3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篇小说、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23462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鲁迅》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始,是鲁迅在向同学们演讲。那慷慨激昂,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懂得:学生是知识阶级的预备军,并终将成为它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知识阶级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作出牺牲,社会的不断的进步,正是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的真正的知识阶级!演讲结束后,有同学问鲁迅:“先生,你还是夜晚写作么?”“是的。”“为什么?”“因为白天比夜里更黑暗!”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啊!在同学们琅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先生缓缓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