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鲁迅电影的观后感大全(2)
杨杏佛先生带他的儿子外出游玩时,遭到暗杀,杏佛先生用生命保护了儿子。在它的葬礼上,记者问鲁迅:“听说你也会面临和杏佛先生一样的危险?”鲁迅先生颇有感触:“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甚至都不会流眼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听到这句话,我的鼻子酸了。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死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毕竟都是一条条生命啊,就这样死去,不是太可惜了么,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残忍。
先生是一位伟人,但是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反倒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或开玩笑或讨论心得,这一点是我非常敬佩的。
鲁迅先生的一生忙碌而充实:为革命而奋斗。他把自己称为“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的利益胜于一切,当然,这个“一切”包括生命,他认为,预期多活几年而不工作倒不如多做工作少活几年。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无私精神吗?
在电影的结尾,鲁迅先生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为什么还要等待呢?难道只有等到生命尽头才能懂得时间、生命的重要性么?
确实,时间和生命都是十分珍贵的,因为他们都不能重来。鲁迅的生命不只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中国革命。那么,你的呢?
鲁迅电影的观后感4
夜深了,房里卧着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是瞿秋白。一个个烟圈在空气中弥散开来,文人之间的谈话总是充满着浪漫的色彩。不知何时秋白想起了鲁迅的诗--《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两人吟诵着,都悠然会心地笑了。因为“雨的精魂”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与信仰。蓦地,雪真的从天而降,掉落在地上、床上与他们的心上。在似真似幻的画面中,鲁迅高举着双手,会心地笑着,仰望天空,仿佛肉体的病痛、精神的失落与怨怼都已消融在茫茫的飞雪之中,看着雪飞扬、飞扬、飞扬,好似他的梦想也随着雪飘扬、飘扬、飘扬。因为他是一株心中充满希望而期盼着遥远的春的野草!
在又一声枪响之后,瞿秋白走了,鲁迅又变成了一位更孤独的独行者。黑夜的阴郁、沉寂和绝望不断地蚕食着鲁迅的身躯,但是他正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要坚定地走下去,就算前面是火海,是坟墓,他也要往前走。做绝望的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在画面中,鲁迅扛起了一扇石门,它的一侧是黑暗,另一侧是光明。青年们潮涌般地冲向这扇开启的门,奔入光明的世界。鲁迅正是一束洞穿黑夜的强光,正是黑夜中的一个圣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就是一株黑夜里,寒风中,希冀着第一轮朝阳的野草。
黑夜中,这株野草的躯体虽黯然地化作了泥土,但是它早已将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更广袤的大地上。那一片片繁茂的野草,正如一团团生命的火焰,驱散着寒夜,渴望着光明,将一曲曲野草的歌声传唱。
鲁迅电影的观后感5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野草》
不经意间,一晃而逝的几组镜头又将我们带入了鲁迅笔下的那个年代。黑色仿佛永远是那个年代的主色调,因为那时从不缺少黑夜,当然更不会缺少比黑夜更黑的白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时不时地夹杂着巡捕房的牢车肆无忌惮的鸣响。街头巷尾,到处布满着窥视你的冷眸。黑夜里,秋雨中,帘外依然还是进行着的夜……数十声枪响后,又是一片死的寂静,杨杏佛躺在了血泊之中。鲁迅听闻这一噩耗,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最后交付给妻子的竟是家门的钥匙。我的心突然为之一震,这不正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的耿耿豪情与铮铮的铁骨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画面中,走出追悼会场的鲁迅眼中闪着一丝隐忍,他不会再流下无用的眼泪,因为泪水早已被仇恨与悲愤所蒸腾。四围的人群目光游离,好似在漫无目的地奔走。雨无情地打在鲁迅的油纸伞上,急坠着,滚落着,仿佛是对死者的哀悼,又仿佛是对这方土地无限的哀叹。但,伞下的这个人总是笔直地树立着尖针似的黑发,准备随时刺向敌人的心脏。他那坚定的眼眸,已注定他将永远是一位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因为他就是一株燃烧着的野草!
有关鲁迅电影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