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文事迹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5篇
电影《秀美人生》讲的是黄秀文的事迹,真实描绘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青年英模的形象,同时通过扶贫先扶志与智的具体细节,深入浅出地将精准扶贫的宏观政策跃然银幕之上。今天小编整理了黄秀文事迹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黄秀文事迹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1
《秀美人生》的真实原型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人,观看过程中感觉特别熟悉。文秀同志有多重身份,她是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乡亲们眼中的知心人,更是脱贫攻坚的女战士。她30岁的时候离开了我们,当我们还在踌躇青春何处安放时,文秀同志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最深爱的土地和人民。
我今年也刚满31岁,是一个半岁小孩的母亲,与文秀同志是同龄人,看了影片之后感触特别深。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曾在自治区级的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了近4年,主要面向东盟国家做涉外宣传,多是与东盟国家的记者朋友们打交道,现在主动选择回到家乡贺州安家立业。工作的环境和内容都改变了,身边也有不少亲朋好友问我,放弃了大城市的便利条件和工作机会,会不会觉得很可惜?会不会不甘心?同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文秀同志的选择。
2016年文秀同志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生养她的家乡,成为革命老区的一名普通干部。文秀同志当年正是靠着党和政府的帮扶,从高中读到大学,走出大山。虽求学远方,文秀同志却不忘初心,立志回乡。她说:"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在白坭村,文秀同志找到了施展学识、回报家乡的舞台,她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牵挂留给贫困户,用实际行动诠释出一名青年干部的感恩之心和使命担当。
文秀同志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但她总是乐观面对生活重压。刚开始驻村,当地老百姓不理解她,不配合工作,但她不畏困难,努力融入,挨家挨户走访,用心扶贫扶智,一年时间已学会用桂柳方言交流,带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她在扶贫日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文秀同志的乐观,浸润在扶贫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正能量。
大城市可能不缺少像文秀一样的白领精英,但是乡村的未来却非常需要像她一样有担当、讲奉献的年轻人。她把私家车开到村里当作工作用车,驻村一年,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增加了2万5千公里。不管刮风下雨,文秀同志常年奔波在市里与白坭村。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白坭村几百户群众的幸福指数。她忙得甚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领导同事热心给她介绍对象,她的回答总是:"等白坭村的父老乡亲都脱贫了,我一定轰轰烈烈爱一回。"文秀同志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到为家乡人民谋发展、谋福利的宏伟事业中去,深刻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红色基因植根心田。
回过头看,如果再问我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会不会觉得可惜或者不甘心,我想文秀同志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人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投之于热情,投之于干劲,脚踏实地,坚守初心,不管外在条件是否优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内心充实、笃定,人生的价值也会因为你的韧劲和奋斗显得更有厚度和意义。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更有力量。希望能与在座的同事们共勉,以文秀同志为榜样,用我们的青春芳华诠释初心,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黄秀文事迹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2
作为一名也曾经奋战在脱贫攻坚前线的干部,在观看完《秀美人生》后深有感触,我觉得这部电影深深激励着我。
影片真实记录了黄文秀视百姓如亲友,驻村队员与民鱼水一家亲。她深知百姓疾苦,尝尽生活中那一地鸡毛事,影片中文秀几度触动内心深处,难以用言语表达贫困户的难处与苦处,唯有与贫困户含泪相拥,早已默默转换成定要帮贫困户协助解决困难的底气。她将脱贫攻坚当做自己人生的战场,在村委里粘贴脱贫攻坚指挥作战图,明确标识了攻不可破的“敌人”;驻村日记本已是她打赢脱贫攻坚秘笈,攥写着满满的村情民情。她深知突破困难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亲力亲为帮贫困户解决困难,跑几百里帮人找儿媳妇、劝破嘴皮移民搬迁、下雨夜未眠冒着大暴雨转移危险贫困户。她啃下了无数个脱贫攻坚难啃硬啃的骨头,将贫困户生活存在难点一个一个击败,最终收获了百坭村的整村脱贫。然而这场战争未取得全面胜利之时,她却与因意外与世长辞了,就连一句道别都未能说出口。
看完影片我的内心是痛与沉重的,诚然这部电影是全国脱贫攻坚故事的一个缩影,我脑海中浮现了无数个类似的扶贫故事,大山深处、简易破旧木方的贫困户住上高大尚易地移民搬迁的新洋房;患重病贫困户获得医疗补助、临时救助,摆脱了因病致贫的魔咒,让自己重新站起来到扶贫车间工作;困难家庭儿童无法上学,驻村队员找来助学团队,鼓励资助其上学,孩子从脸上满脸无知到后来见到就开心的笑着跟我们打招呼。这正是当前一线脱贫攻坚的队友们奋战得来的战绩,是你们用行动证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给农村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变好了,路灯亮起来了,村里面文娱活动多了。引进适合本土的新型产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给贫困户增加收入,让人民的生活上获得满满幸福。
黄文秀同志的精神气,早已活在我的心中;她心中的那份为民务实“纯劲”,早就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她那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早就成为我工作的标杆了;她那干事创业的拼劲,早就融入到我的骨髓里。
作为人才引进新入职人员的我,将以黄文秀同志为标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担当作为,寻根黄姚、立足黄姚、奋战东融,打造黄姚古镇旅游文化新高地,为全力东融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黄秀文事迹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3
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做出的种种选择之后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的勇气来自哪里?”
“我的勇气来自我的生命与土地一起生长的情感基因,我的勇气来自改变生活现状的一种期待,我的勇气来自这个时代给予我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坚持。”
这是电影《秀美人生》开篇的一段对白。
这不仅仅是一段对白,也是对每个人的灵魂之问。趋利避害,人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是假如明明知道自己将要选择的路充满坎坷,甚至是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却仍旧坚持这样的选择,那么我称之为“人性光辉”。
我想,每一个充满热血的当代青年,都渴望拥有一片奉献自己才华与力量的“战场”,不同的职业决定了“战场”不同,但是目标一致——为生我养我的土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一如黄文秀,选择在脱贫攻坚这个“战场”吐露芳华。
看电影,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剧透,然而看《秀美人生》却无可奈何地已经知道了结局。带着无法挽回的悲痛,我看到了一个更细腻、更立体、更真实、更有担当的黄文秀,也从一个个小故事中,读懂了她的选择与坚持。
褪去所有的荣誉和光环,黄文秀朴实得仿佛是你我身边的好闺蜜、好同事、好女儿:回到市里她会与闺蜜相约逛街,选购打折划算的便宜衣物,在街边小摊吃熟悉的美食,言谈间充满了女儿情;政府奖励给她的十万元,拿出一半给家里把房子增盖一层,感恩家人,另一半用于购车,方便工作;她的车,时常在返城的时候装满了农户们的土特产,像一个小商贩那样代农户们销售给城里的同事。百坭村简朴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作战图”,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各色标记,那代表着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堡垒”,黄文秀带领她的团队成员不畏艰难、想方设法一一攻克……这或许也是大部分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看完电影,我久久陷入沉思。在我的身边,何尝不是这样一群和黄文秀年龄相仿、性格相似的年轻人,他们同样将青春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各自的“主战场”勤勉奉献,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
他们的工作忙碌、琐碎、辛苦,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选择坚守。他们只是众多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普通一员,总是默默无闻奋斗在一线,不问回报,只是耕耘。是什么让他们坚持这样的选择?影片里所说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远方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
是的,年轻人的态度不仅仅是乡村的未来,它更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未来。也正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像黄文秀一样的年轻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指出,《秀美人生》令“年轻人回到了我们英模题材表达的对象中”,十分可贵。我想这才是电影《秀美人生》更核心的意义,黄文秀用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将会通过电影《秀美人生》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更多年轻人扎根基层奉献自己的才华与热血青春。
此刻,我想起了感动中国2019人物颁奖辞对黄文秀的评价:“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黄文秀”。
感谢你,文秀。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脊梁、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黄秀文事迹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4
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不忘初心应该是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作为一名村官,不忘初心应该就是深入基层,努力为群众做好自己分内的每一项或大或小的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不忘初心应该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像黄文秀同志一样的一名基层干部,我将永远保持初心,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