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1200字(2)
作者在塑造白嘉轩这一人物时,赋予了他人性的双重性,他不仅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有着残酷无情的一面;还是温厚宽容的长者,可信赖的朋友,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在他与长工鹿三的交往中,不以贫贱视人,讲仁义,重人品,跟鹿三的结交纯粹发乎真情,是一种超越友谊的男性之间的相互欣赏。而对于鹿子霖的加害,他以德报怨,他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他做人低调,注重内省和自律,秉承做人但求问心无愧这一不变的人生信条。
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白嘉轩代表的是仁义正直的化,那鹿子霖则是卑鄙龌龊的代言人。他趋炎附势,苦心钻营,谋得“乡约”一职,与白嘉轩的拒不做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鹿子霖还利用职务之便引诱、霸占白小娥,并利用她勾引白孝文,使白嘉轩蒙羞,以泄他因妒生恨的怨气。在对于儿媳的事情上,鹿子霖巧耍手段,使自己在乱伦的边缘悬崖勒马,却让儿媳因羞愧悔恨得了“淫风病”。论辈分,白小娥和儿媳都属下辈,鹿子霖非但为老不尊,且穷尽心计害人利己。故事中鹿子霖的下场以惨淡告终,以前所有的恩怨纷争,人前的风光招摇,人后的卧薪尝胆,都不及他疯掉后,手里挖得的一个“羊奶奶”来的实在。对于鹿子霖的结局,作者的处理方式如刀般犀利,言辞辛辣地讽刺了他扭曲的人性,也使得小说的批判味道更浓。
显然,白嘉轩和鹿子霖都是悲剧人物。白嘉轩的悲在于他在坚守自己的信仰时,所面临的来自亲情和新势力的挑战与冲击,他就像一面风雨中招展的旗帜,虽屹立不倒,却也破败斑驳。“要在白鹿村活的像个人,心头必须插着一把刀”,他这句话是对自身悲情角色的最有力的概括和诠释。而鹿子霖的悲则体现在他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伦理道德的丧失,在他身上,作者集中体现了因果循环,和偶然导致必然的自然规律。使小说的视角上升到一种自然的高度,从而摆脱中庸的窠臼,使得作品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白小娥、黑娃这对苦命鸳鸯,在小说中也是悲剧人物,他们的经历虽不同,可死亡却同样悲壮刻骨。白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只一味的贪图淫乐,她和黑娃的结合虽然始于偷情,但婚后的生活,却燃起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她只想在白鹿村做个名正言顺的媳妇。当她的这一美梦被白嘉轩彻底打碎的同时,也意味着她一厢情愿的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平静生活已宣告结束。
白小娥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已毋庸置疑,而究其本质,是她的无知和愚昧葬送了自己,她和白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套用冷先生那句话“她身上但凡有白灵的三分气性,也不至于如此”。
黑娃的死亡颇有几分讽刺的意味,他短暂而跌宕的一生几乎可以独立成篇。先参加了共党的农协暴动,后又上山做了土匪,然后被国军整编,在后来的举事起义成功后被白孝文陷害致死。青年的叛逆和盲从让他一度陷入迷茫,从骨子里透出的自卑感,使他对白嘉轩的一副刚直不阿的样子恨之入骨,他蔑视道德和规则,并不断的挑战着白嘉轩的信仰底线。随着阅历的增长,黑娃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无知,自小讨厌习字的他竟然投身朱先生门下,规规矩矩的学起了道德文章。与此同时,他与白嘉轩也前嫌尽释,从最初的道德伦理的掘墓人,摇身变成了传统观念的维护者。
如果黑娃一度的放纵被理解为人性的解放的话,那后来他的皈依则是一种对既定秩序的回归。之前人性的解放,那些快意恩仇,让他的那段生活潇洒而真实。后来的皈依给了他安稳踏实的同时,却葬送了宝贵的生命。孰是孰非,不得不让人思考。
同样发人深省的是白孝文的命运轨迹,他从人人眼中的丧家犬,到新中国的一县之长,如何的大起大落!如果说黑娃和白小娥是被封建礼教这场看不见的大火,烧的灰飞烟灭的化,那白孝文则是浴火重生的凤凰。他曾经是父亲眼中的准接班人,是家族中新一辈的领头人,因一念之差堕落到沿街乞讨,无家可归的地步,后又抓住时机,步步高升。
白孝文随波逐流的个性最为鲜明,他身上不具备任何革命的特性,由非凡的生活经历提炼出的世俗和油滑,使他在一切当权者面前都能游刃有余。作者对他的结局安排有着极深的寓意,有讽刺后的绝望的狂笑。
朱先生在小说中占的比重也相当大,作者对他的个性的刻画也非常立体。他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秉承了儒家学说的精髓的同时扬弃了呆板与迂腐,他洞察世事,能预料祸福,他不亲近任何党派,在他眼中,政客都是一样的,谁给的官他也不做,唯有在民生疾苦和民族大义面前,才挺身而出,且毫无惧色。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并不断质疑他在现实中的存在性。他的言行举止确乎超出了常人的能力,而且他的死亡充满了玄妙的神秘感,在他闭气的那一刻,有一只通体雪白的鹿,从他身体上腾空而去。这浪漫的一笔赋予了朱先生神的特质,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作者潜意识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从古至今,当权者统治和征服的野心是一脉相承的,无论封建帝制还是其他政权,变化的只是表象,不变的是骨子里的专制性。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已成为当权者手中的一本可任意篡改的教科书。当我们的话语和言行被限制的离真理越来越远时,我们不得不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目中,找寻真理的蛛丝马迹。
有评论说,《白鹿原》是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的,也有评论说,它更侧重人物命运的曲折多舛的表达。个人以为,它只是借小说这一可编可造的文学载体,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大白于读者面前。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白鹿原》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一部秘史,应当之无愧。
白鹿原读后感4
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把《白鹿原》给看完了,零零散散的!慢慢悠悠的看的,其中我还在百度上搜索了“听”白鹿原,其实在我看来听小说是比较不错的,相比书说出来没有那么难懂,相比视频它又具体了很多,所以在最后几章我几乎都是听完的。
初看白鹿原的时候我没能理解到老师为什么要我们看这部小说,一个男的娶了七个老婆竟然死了六个,我一向在疑惑,是一个怎样样的人,究竟是要以一个怎样样的心态来理解这个事实,然后还有勇气去迎接第七个的到来,一个人要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才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是独苗?仅仅只是传宗接代?在故事的开始我们不难看到其实作者是承认鬼神之说的,从仙草看见的那些在房梁上的女人,到父亲的去世,无一不体现了鬼神的踪影。然而在故事上,他们体现的却是不信神,仅仅是相信祖宗,这是我很不能理解的地方。
忽略这些不计,其实看这篇文章我还是蛮有收获的,起初看不觉得有什么,以为就是两个迷信家族间话长短,但之后看着看着就慢慢变得深刻了,在其中让我影像最深的就是朱先生,是主人公白嘉轩的姐夫,他一生喜好不多,最喜欢的便是每日吟诵圣贤书,他与别的读书子弟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因为一些预见屡屡应验,以至于让原上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大智者,有着神通的潜力,在我看来,他真的很值得人敬佩,他又自己的原则,博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欣赏她得原因,我觉得他不是有神通的,他只是有学识,有远见而已,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这也算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抨击吧。
或许基本上在别人看来都不太会注意小娥这个女人,因为她仅仅是故事的一个穿插,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她的结局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者正是期望用她得结局来讽刺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在那个时候来说,小娥是奔放的,她有着自己的思想,她不甘心命运就是这样,她敢于与命运做斗争,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小娥没有错的,有错的时不就应遇到那个时代,她只是争取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做一个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人的身边,这有错么,如果命运不这么安排,他只是期望和黑娃好好的过日子而已,在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应对黑娃的贫穷她也从不嫌弃,这样的人在我们此刻是绝对没错的,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田小娥太弱小了。她死的太屈!之后作品中描述到了一些诡异的故事:她的鬼魂附体到她公公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为自己报不平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