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最新(2)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
96岁的孙景坤老人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一生荣获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他的一生,每一个印记都在书写着爱国爱党的故事,让后人景仰。
1948年1月,新婚仅5天的孙景坤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硝烟与战火的年代,一个人要凭借怎样的信念,依靠多大的勇气,才能选择离开家人,保家卫国,奔赴战场,那一个随时可能灰飞烟灭的地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营长劝他回家看看,他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家?都有家,都想家,我不能回。”
转眼间,竟也过去3年了,3年间孙景坤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我们自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孙景坤也是如此。也许,3年里,他也会在无数个漆黑夜晚,偷偷揣着兜里的照片,抬头望月,想念远方的家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参加多少次战役已经记不清了,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上甘岭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营长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161高地。此时在161高地上的战友,已死死驻守了超过12个小时。
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火力密度前所未见,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想要登上高地补给弹药和兵力,必须冲破敌人10几条道封锁线,简直难如上青天。
当时的孙景坤就想,8批人上去都没上去,全牺牲了,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吗?“那不管怎么样,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破釜沉舟的孙景坤一行人就这样出发了。
孙景坤利用敌人的火力盲区,扛起90斤重的弹药箱,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瞅准机会就带领战士们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了。
副连长支全胜在两寸粗的长长的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孙景坤一行人到来,他精神为之一振:“老孙,你来啦!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
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孙景坤奋力反击,将一颗颗手榴弹不断掷向敌人,“二百五六十发(颗)吧,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20多个”。
“我就把敌人的尸体都拉过来,摆在自己周围,飞机贴地上飞,看到的都是尸体,就不会再轰炸了”。
从中午12点到深夜12点,他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阵地最终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也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孙景坤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些担子,他的“活着”,不再是一个人的“活着”,他是要替战友们活着,“我要把他们想干又来不及干的工作做好,才对得起他们”。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21人,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脚上的肉都烂了”。
1955年解甲归田的孙景坤把荣誉证书尘封起来,只字不提战争年代的事迹。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烟炮火中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一切归于平静后,也能够在和平年代甘于清贫,只顾建设家乡。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上百亩烂泥滩变良田,数百亩荒山上种满板栗、落叶松,几十年如一日,村子终于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这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
孙景坤为什么这几十年都不愿提及那段峥嵘岁月?他从来不看战争片,真正的战争远非影视剧所能描述,过往的经历每每忆起,总会让老人潸然泪下,“实在太难过了”。
这些年,孙景坤也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应得的待遇要求,勤勤恳恳65载,坚守初心建设家乡。
“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我比他们幸运,我能看到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得不到。”是啊,怀揣着“替战友们活着”的信念,一辈子为国,为党,为村民,孙景坤的人生是熠熠生辉的。
马克思在17岁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回顾孙景坤的一生,他是后者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5
____之前,我近距离地接触到张定宇同志,他给我的印象是谦逊、朴实、专业、幽默、有情怀,并且得知此次中央还特地邀请他的爱人和女儿参加了表彰大会,并把武汉市159名代表安排在大会堂正中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武汉保卫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武汉人民的最大肯定。
市委近日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张定宇同志为榜样,向英雄学习,向先进学习,带着使命、责任、感情把伟大抗疫精神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不断激发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英雄气概。
我想结合党校工作实际,谈两点体会。一是学什么?二是怎么学?
第一,学什么?(简单地讲就是学精神、学品质、学情怀)
一要学习张定宇同志不忘初心、舍身忘我的精神。在万分紧急的危情时刻,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拖着病残的伤腿,日以继夜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为了让被病毒感染的重症病人及时得到救治,他完全忘却自己是一名渐冻症患者,与命运抗争,毫无怨言,绝不退缩,把对组织的承诺、对人民的承诺时刻铭记在心,和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与死神竞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二要学习张定宇同志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品质。作为医院院长,他不讲条件,坚决服从党的安排,身先士卒,挺身而出,每天都处在极限的状态下工作,连妻子确诊感染也无暇照顾。他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时刻心系患者安危,诠释了为党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有像他这样的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奋勇争先、逆行追光、砥砺前行,我们才能取得抗击疫情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
三要学习张定宇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情怀。面对生死挑战,他毫不动摇地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战时状态坚决扛起责任,坚定信心、毅然决然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责无旁贷坚守在临床一线,以无私无畏、奋勇争先的昂扬斗志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第二,怎么学?(简单地讲就是高的标准、拼的状态、快的效率)
一是高的标准。张定宇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牺牲、大公无私、甘为基石的优良作风。对照张定宇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学校每次落实和推进党校重要事项改革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敢不敢站出来、能不能冲得上,“招数”管不管用,是对我们履职能力和务实担当的大考。
二是拼的状态。张定宇同志工作中淡泊名利,舍己忘我,他用拼的状态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和崇高境界,深深激励、感染和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党校人。我们要对党校教育事业无比忠诚,不怕吃苦,倾其所能;要有“平时有为,多想事情,关键时刻才能冲得出去”的修为,兢兢业业,勤于实干,奋斗不止。目前,党校推进的系列改革举措,就是在倒逼我们每一个同志跳出战壕拼刺刀,而不是躲在战壕里观望、报怨和指责。
三是快的效率。抓作风,驰而不息。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培育“实干型、攻坚型、创新型、团结型、廉洁型”高素质干部队伍,印发《关于大力推动全市干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的实施意见》。市委近期把一些有经验、有点子、能扛事的能将干将,充实到重要岗位,一股“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快干实干、勇于担当”的干事氛围正在全市形成。我们学习英雄,就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工作部署和校委的工作安排上来,勇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总而言之,今天张定宇同志的先进事迹,将会激励我们把大力弘扬抗疫精神,转化为统筹推进党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转化为推动党校作风建设,持续提升我们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奋力谱写新时代党校事业的新篇章!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最新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