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700字(2)
从这部纪录片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祖辈的生活态度。上等的工艺品,绝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机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国人的书画、织品、器具,无一不是慢工出细活儿,这里面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是金钱,更是情感和风骨。
而在今天的喧嚣世界,我们更该去留住这种心无旁骛的较真态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儿的,总会是能传承这种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处就是知道,这么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就能走到终点。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4
细想自己一直以来做的无聊的事--在学校时,很少能逮住一整个下午的空闲时间,如若有,总是很有仪式感的去看些什么东西。「首先是提前下载好在我看来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睡上一个浅浅的午觉。坐起来摆好架势开始看,好的电影总是能看它个三四小时,有些时候陷入情节不愿动一下,又遇到漂亮的构图。就只嘚看完这一段返回来,一点一点的截图,一下截不到好的就倒回去重新截。看完了电影,再去微博豆瓣上翻翻别人的影评,再写一篇不算长的评论。说起来也不能算是评论,更多的是自个对其的理解与感悟。接下来的几天在做事情时可能也会有所回味。」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有些繁文缛节的啰嗦,可每次这样有仪式感的做下来,不仅是一种放松,还有生活在生活里的愉悦。说到这里,不禁感叹高中时做过的傻事。戴好耳机放上喜欢的音乐,打开帖吧的旅行贴,一页一页的浏览别人出去游览的照片,看着看着时间就过去了,简直像是自己也去旅行了一遍一样。
说回正题,<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个只有三集的纪录片,介绍了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作,不过讲的也只是匠人们平和朴实的日常生活。不像现在的上下级制度,他们沿用的还是古老的师徒模式,感到有种亲昵,特别好。这种工作环境呆一辈子都不会心冷心烦的哪儿去。朝八晚五的工作时段;蹬着自行车在故宫里晃悠;每逢时令季节,一群人去摘杏枣子无花果;修复器物与过去对话。这项工作看起来繁杂枯燥,可却很考验人的各项素质,审美、耐性、美术功底、文化底蕴、知识储藏,你要是没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就干不了。这群不娇躁不买弄的人,博物馆展出的来之不易,这种匠人精神无一不令我肃穆敬重起来。
年少的我们少些轻狂,多些谦卑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好不容易假期,就会钻进某些大部头的书里,平日没有耐性但好的有些冗长的纪录片里。
有些文字是难懂的。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大部头的书,读第一遍的时候,自然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可毕竟还是读懂了些什么,比买回来放在那里,除了书名外一无所知要强得多。然后读第二遍,第三遍。写很多很多的笔记,遇到顶困难的地方就停下来思考。或者干脆不去管了。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读--总有累的时候,只不过这个极限随着面对困难的经验增多而拉长。 - -勺布斯
你问时间是不是变快了?时间没有变快,只是被我们过快了.交往一天便想知道是否合适,努力三天没有希望就彻底认输,一周没有答案就认定这是人生死局.生活开始像微波炉加热的食物,快速方便,但热量和水分也消失得迅速,过时就被扔进垃圾桶.凡事若少了走心的过程,告别都开始索然无味.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5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离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却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修好;织一块布,每天只织几厘米——只为了保证质量。
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大国工匠》,讲的就是这种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讲到有一个造船工,要焊接数百块钢板,几十千米长的缝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个几十米,因为慢工出细活,质量才有保证。
我们要发扬这种工匠精神,跟故宫文物修理师一样,做事时不能急躁,要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我们一定要告诫自己:“学习工匠精神,一认真,你就赢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