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500
看了西安事变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平静下来。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勇敢无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500,仅供参考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500字1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500字2
经历了多年的国民党剿工政策,经历了2万5千里长征,红军人数已经损失到了历史最低点,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张扬等同志的骑虎难下,对于处于危难关头的共产党人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张学良将军的召唤下,共产党人派出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调和小组从延安赶赴西安,对于红军来说,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绝对不能让他轻易溜走。
后来的结果证明,在外族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谁为了人民着想,谁为了民族利益着想,谁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佩服共产党人,对于中国这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完全的西方式的民主和国家制度,是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看看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可以看看民进党统治下的台湾,他们都标榜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可是我不喜欢他们那样的民主,我喜欢中国式的民主,相信若干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不断的经验教训和实践的锻炼,毕竟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希望政府,党中央要勇于面对现今制度中对社会发展和民主不利的东西,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从源头上克服、减少乃至杜绝克服官僚主义,-等影响社会发展的陋习;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道德文明;不断增强国力,增强内力,以一个强壮的、文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要再让他人看不起我们,让他们提到我们中国人,就会从内心里面由衷的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就是了不起!!!
为了达到那一天,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做起。。。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500字3
跨过了一个春节,才把《西安事变》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谈不上是鸿篇巨制,但却真实再现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
我之所以喜欢看,一是因为演员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赏的还是郑玉演,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人物了,很多细节都拿捏到位;二是剧本写得真实,甚至一些对白都是按照史料来得;三是剧中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张学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帮头子杜月笙之间的关系,另外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各方的间谍活动也有所涉及,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也在剧中充分表现出来。剧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数人并不了解,但却对事变的成功或失败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个过程中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事变前一天早上戴笠给蒋孝先发的电报,以及钱大均无意中向张学良透露了蒋的离陕时间等。
美中不足的是,剧中对张杨两位将军在事变之后的情况说得过于简单,包括张学良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审判的过程,都没有涉及,杨虎城的狱中生活和被害过程也没有谈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史料对于充分认识蒋司令阴险狡诈和器量狭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这部剧打了五星力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视剧,去了解那段历史。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500字4
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濒临种族危机的一个转折点,正因当年日寇侵犯我国领土,但我国当时中处于国共内战时期,战火激烈,日军趁着中国内战时期,对我国东北领土进行了强占。就在这段时期,拥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的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十分不满蒋介石所推行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十分不慢,他们就撇开了成见,在中国---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毅然对蒋介石进行了“兵谏”……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知道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保护自己的民族,保护自己的国家的尊严。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