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
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到处都是死尸,活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匆匆忙忙,只为找个栖息地救命。只有少数中国士兵还在战斗到死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仅供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1
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里面有很多元素,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学哲学的领导说的,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实还有很多有爱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努力的去爱这个世界,而我们应该抓紧现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从其中发现美,发现人性的优点,发现自己的意义。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2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安慰死者家属的话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回到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回到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生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忙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生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必须没见过女生。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能够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一举两得造句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必须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必须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刻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3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其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缜密甚至是张艺谋电影创作团队的刻意为之。电影通过一系列情节与人物彰显了人性的温暖与伟大,它们由无数的小溪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经成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处都是枪炮声与嘶叫声,还有日军的烧杀抢掠与奸淫;无数的被俘士兵遭到日军的集体屠杀,躲避战火与日军追杀的青年男女在残垣断壁中逃窜;战火与硝烟,还有恐怖,笼罩了城市的每一个空间。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本可以侥幸撤退出城,但他们却突然发现了十几个女学生被日军疯狂地追逐抓捕,遂放弃了逃离,就地阻击日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女学生们逃脱了,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却几近全部阵亡。仅存的李教官在将一受伤的少年送进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将数颗手榴弹布置在教堂周围。当发现冲进教堂的日军____女学生时,李教官对日本兵扣响扳机,然后与冲进来的一伙日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敌众,明知还有逃生的希望,但他们在那一瞬间里,却选择了解救女学生。他们面对日军的坦克与枪林弹雨,挺起胸膛,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男人的血性。作为电影的开端,他们的鲜血为这部电影涂抹了鲜红的英雄底色。
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一名美国的殡葬师约翰,贪财的他冒死应约来教堂给被日军炸死的牧师作法事,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被卷入因保护女学生而与日军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来有理由,也有机会与同伴一起撤离南京,但他亲眼目睹的日军的罪恶与暴行激发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与才智,并在“汉奸”、妓女及小杂役的协助下,成功地将女学生们救出。
约翰的出场,一切都是为了钱;而随后的遭遇,他不仅仅是由殡葬师转换成了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国家与民族,让人性具有了人类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小杂役陈乔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学生赴日军庆功会,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层生命那微弱的闪光。十几位女学生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集体跳楼自杀,这一壮举确实让我们难以置信,她们还只是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十四五岁的孩子。而女学生书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时向躲在地窖里妓女们的一瞥,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将女学生们从集体跳楼自杀的刹那解救下来的是13名妓女,她们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最让人在人格与道德上进行多重诋毁的群落;而且她们强行进入教堂既破坏了教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还污染了学生们的心灵与宗教的神圣,并与学生们之间发生诸多龃龉。然而,就在女学生们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们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代替女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会。她们的血性与大义并不输给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军人。她们那轻松灿烂的笑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涩的泪水,还有永恒的怀想。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思想,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呈现,还是理论批评的阐释,都有广阔深厚的空间。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极其鲜明且丰富的张扬与呈现。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