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2)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金陵,十三
曼萍0 分享 时间: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4

一部非常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____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希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5

穿过茫茫烟海,翻开厚重的历史,唯独南京那一页久久不能翻过。那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也是埋藏在心中最深处的一段记忆。

那一个个冰凉而无声的数字诉说着历史的悲哀,那一场场震撼而心痛的画面刺激着人们的心灵,一具具冰冷而悲怨的尸体陈述着那时的惨状;一个个鲜活而凄凉的故事扯开了中国人的伤口……那一年,注定在历史上镌刻了一个城市的名字——南京。

在这个拥有将近38万个心灵陈述的事件中,有这样几个风尘女子,在这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背影,我透过屏幕看着她们,她们一步步地走近,笑靥如花,又一步步走远,只给我们留下那从容赴死的背影。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发生在一个教堂里,有一群看不起风尘女子但最后被她们感动的女学生,一群开始只为求生后来甘为女学生赴死的风尘女子,还有一个一心想保护女学生的陈乔治和一个开始只会喝酒抽烟而最后成了救世主的冒牌神父。开始的时候,人性的丑陋被充分展现出来,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对其他东西都置之不顾;但是最后,一群被别人瞧不起的女子却彰显了作为中国人最后的尊严——不卑不亢、坚韧顽强。

倏尔,脑海里回荡起那首悠扬的《秦淮景》。豆蔻为了给小战士弹《秦淮景》去找琴弦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手里。临行前一夜,玉墨抱着豆蔻的琵琶和姐妹们为女学生弹唱《秦淮景》,我听着那悠长舒远的曲调,不禁潸然泪下。哪一个秦淮女身后没有自己的故事,就像玉墨所说,她十二岁以前的时光和这些女学生一样美好,可是十二岁以后呢?她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她们。在别人眼中,她们永远都只是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怜悯。但就是这样一群女子,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个永无退路的任务,她们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一遍又一遍地想起最后诀别的场景,无限悲痛。她们不是战士,却是战场上最伟大的战士,她们是一朵朵盛开在废墟上的鲜花,永不凋零。

影毕,让我想到了四个字——勿忘国耻。几十年来,每个触碰到那个敏感的事件,总会让人想到这四个字,沉重但又不能回避。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名与利一直都是现实,而这个很虚无,虚无到已经快被人们所忘记。十三钗,却是十二名女子和那个陈乔治。记得陈乔治说过他要坚持到神父已经带着女学生们平安出城,即使是死,那也心安。为了十几个女学生,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曾后悔,这才是中国人的本色,这也是中国人的尊严。

电影中没有一丝爱国气息,却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书绢为了她的同学放弃了和爸爸一起走的机会,士兵为了保护孩子们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无数个场景只在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大义——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古人对秦淮女的评价,可这十二名女子却诠释了一个不同的形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人的气节,是中国人的傲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活着的观后感700字

《海底两万里》观后感700字5篇

活着的观后感范文700字

活着观后感700字作文5篇

高中生读后感700字5篇

战狼电影的观后感心得体会700字5篇

长江七号观后感700字5篇

美女与野兽观后感700字5篇

战狼电影的观后感700字5篇

战狼电影的观后感范文700字5篇

77699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