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大全
溥仪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孤独之中进行;有一句影评特别喜欢,是这么说的:“所有的离开你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人都在撒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1
1908年12月,三岁的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登基;登基之前慈禧命人带他去到皇宫,其中还包括他的阿玛。对于一个三岁的小孩来说,啥都不懂的年纪,他用一双寻求答案的新奇眼神打量着这个看似威严的地方;会面结束以后他对他阿玛说的唯一一句话:“阿玛,回家吧”,他以为只是来玩的,他以为还可以回去;却不知此时的阿玛跪在他的脚下,无法再带他回家,毕竟这个孩子登基当天孤独的站在一群大人之间,唯一被一只呼呼作响的“蝈蝈”吸引……自此,他孤独且悲剧的一生也拉开了序幕~
陪在他身边的唯有他的奶妈,七年后他不记得自己的额娘,那只是一个称谓,唯独离不开自己的嬷嬷(奶妈);后来嬷嬷也被带走了,不管他跑的再快也跟不上嬷嬷的出城的脚步……
一生的三分之一被“软禁”在宫里,他不明白为什么他是皇帝;但是别人告诉他你是皇帝,他不知道皇帝要做什么,别人告诉他因为你是皇帝,所以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他想做的事情却一件没做成。
额娘死了,想回家探望,所有人不准他出宫;嬷嬷走了,任他拼命追赶别人不会为他停留;他是近视眼,大臣们居然觉得皇帝不可以戴眼镜;连媳妇都是别人选好的……后来他说他想去英国留学、他想自己选择婚姻的方式……
他太想做主自己的人生了;长大后他说了,如果他是过去的皇帝,那他现在就可以亲政了,只要亲政了他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因为他之前的话都不是他想说的,是别人告诉他要那么说的。
我想,这段被软禁的岁月里也导致他最后不断沉迷复辟帝制的重要原因;继而在伪满洲国过着皇帝的生活;因为他以为那样他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了……
庄士敦,溥仪后来的帝师,是个苏格兰人;也是溥仪开眼看世界,影响溥仪大半生的人;陪着溥仪走过一段很漫长的岁月……溥仪的英文、数学、地理、历史自行车等都是他教的,可谓是倾囊相授;其实他也确实很疼爱和尊重溥仪有人说溥仪的一生都在告别。告别亲人、告别额娘、告别嬷嬷(奶妈)、告别紫禁城、告别庄士敦、告别文绣(淑妃)、告别婉蓉……最后告别他的帝王岁月可每一次的告别他都没赶上,都有点被迫离别;终究他告别的是一个时代,他只是这个时代的替代物,来不及等他多想,来不及等他准备;他只能接受,挣扎也没用。
分享几句很悲凉的台词:“阿玛,我们回家吧”“嬷嬷,我们可以回去了吗”“我是皇帝,他们普通人是不可以看我的”-“皇帝,你记得我吗?(他娘问)”“不记得”“溥杰,是不是每天都可以见到你?”-庄士敦对溥仪说:“用词很重要,用词不当,就会想说的不是心里想的,那就容易成为心口不一的人,不是君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我是一个外来人......”
·或许,“你”从来没想到;“你”真正可以离开禁锢“你”的大门的那一天意味着“你”再也回不去;当“你”再回去的时候,已经需要购买门票,“你”的家成为了文物,“你”的玩具成为了古董“你”的时代,“你”代表的那个时代终究结束了。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2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讲的是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不过我相信和现在的历史剧相比,它更有可信性,相对来说更贴近历史。电影采用最原始的镜头和方式,没有滤镜没有特效,却很真实的表达了溥仪的一生,甚至你可以透过镜头感受它的心情。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和一般的电影比长一点,但如果你想这么长的时间表达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就觉得不那么长了。
追寻历史的进程,慈禧去世前将溥仪接进宫,三岁的溥仪登基,它的儿时过着优渥的生活,一群人围着他,哄着他,以他为尊,没有小伙伴,不能同自己的的父母直视,见面也是有时间的。后来他有了一位老师,来自英国,给他带来了很多外面的新鲜的东西,这是的溥仪开始长大了,对外面的一切感兴趣,却不被允许出紫禁城,因为外面已经是民国了,这是他的母亲因食用鸦片过量死亡,他不被允许出去,第一次他觉得皇帝这个位子并没有实用,后来他的乳母被人偷偷的接走,因为那些人希望他生活的更健康,溥仪在长长的走廊里面追,高大的宫墙将他阻隔在里面,他却不能挽留,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乳母,到后面甚至的自己的皇后,妃子。
和文绣、婉容成亲的溥仪,成为一家之主,不过在这个紫禁城他依旧没有实权,后来他们三个被军阀赶出紫禁城,委居天津,这时的他参与各种社交聚会,自小接受新文化的他,熟练的掌握英语,就在这时因为被冷落和失意,文绣将自己离婚登报,离开文绣的溥仪开始自己就的生活,如常人一般为了生活忙碌,找了自己喜欢的人,直至去世。
溥仪婉容两人随后去了东北,在日本建立的伪满洲国下成为傀儡,婉容与人私通怀孕,孩子在出生时就去世了,随后婉容离开去暖和的外地修养,溥仪不知道他这是最后一次见到清醒的婉容,之后的婉容因为孩子的事受到打击,加之之前对鸦片吸食的积累,最终神志不清,随后去世。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3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