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2)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做风雪中的舞者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的确,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者多数是无背景、无权势、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儿;而有权有钱、养尊处优之人多好吃懒做、冷酷无情、骄傲蛮横,无忧患意识,比如黄世仁。
从励志生存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1950年的中国黑白电影《白毛女》告诉我们的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8
电影《白毛女》讲述了发生在旧中国华北地区一个小村落里老佃农杨白老因为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而被逼死,女儿喜儿被抢走抵债,喜儿受尽屈辱和磨难,最后逃到深山老林,青丝变白发,人们看到后以为是鬼,直到共产党推翻了旧社会,人们才发现原来白毛女就是喜儿,才又让喜儿变回了人。影片采用3D技术、歌剧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家深厚的演唱功底,充分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给人以美好的视听觉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进入了故事之中。
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而父亲杨白劳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凄美的故事,温馨的结局。这部影片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旧社会,以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的形式表现,把白毛女的坚强,解放军的英勇,地主的凶残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我陶醉,使我感动,使我反思对过去生活的态度,过去旧制度下的占有、分配不公、不和谐;而共产党推翻旧社会,打土豪、分田地、和平共享,现在的生活,物质丰裕、供给充足,要什么有什么,应当好好珍惜。
为阶级斗争铺垫,为红色政权唱响。《白毛女》无疑是成功的杰作。作品已经问世70多年了,作为红色作品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容置疑,作品的音乐旋律堪称经典,更能体现和烘托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态度、立场和抗争精神,所以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揭示了一种尖锐矛盾。电影通过对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辈人的悲惨遭遇的刻画,深刻揭示了那个年代的地主与贫苦之间的尖锐矛盾,也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展现在当代人的眼前,同时也热烈赞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光明与幸福,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当然,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人生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选择、去向也发生了变化,不好用现代意识来评判过去的事实,但能引起我共鸣的就是,人必须要与逆境抗争!
现在观看这部历史新歌剧,不但是对我们开展中国革命现代史的一次教育,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本清源,做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战略构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农村精准脱贫,为全民族的繁荣富强和人们的幸福安康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也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学习白毛女精神,把握现在,成就未来,为建设我们更加美好的家园增添一份力量。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9
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土地是人类的根。土地是种田人的命根子。如果没有一块地,种田人就只能租种别人的田,向人家交租子。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这样的贫苦人。每逢年关,他都要去躲债,但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
五。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见色心动,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强令杨白劳把欠他的六斗谷子利上加利,在腊月底前还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当杨白劳拿着一冬的血汗换来的七块五毛大洋到黄家还利息时,黄要本利一起还,硬逼着杨自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他和女儿的小命就攥在地主黄世仁的手心里,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人间悲剧。杨心如刀绞,自觉对不住女儿,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刚死了父亲的喜儿被抢进黄家,不久即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搭救喜儿未成,只身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 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 。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姑,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两年后,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然后共产党开进来,由大春带头。到闹鬼的山神庙里破除迷信。他们成功地抓住了喜儿,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头发剃光,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后来大春认出了那是自己的爱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们。于是,共产党们听说了喜儿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就一起进了村里,把黄世仁和他大老婆杀了,把他们家的财产全部分给贫苦大众。没想到这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该片的成就和
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白毛女》出品于__时期,是“江青同志”当时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艺术样板作品”之一,曾是“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的精神食粮,一时红遍全国、家喻户晓。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出悲剧,就出现在我们太行山里。作家李满天从民间搜集到了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拿到报纸上发表,由贺敬之等改编成了歌剧,全国解放后又拍成电影,流传更为广泛。剧中的杨白劳和喜儿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是亿万观众同情落泪的对象,是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艺术典型。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
《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
《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看了《白毛女》电影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决拥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作文10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斗末期在中国 ___ 把持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存在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情势,经久不衰。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大众结合。在统一个时代,延安人还动员了整风活动和大出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应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筹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的曙光已经降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唆使下,依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力的阶层奋斗实践联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记物,敏捷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上演,广受赞美。
《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人物原型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传播“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 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岩穴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劝善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世间的所有祸福。
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
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事实中的“白毛女”。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家乡山东台儿庄,这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周扬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编剧的作品分歧意,周扬常设指派贺敬之进行编剧。《白毛女》的主意在贺敬之参加之前就有了。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