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个人观后感
天文0 分享 时间:

这些美味不是出自哪位烹饪大师,也不一定是多么珍贵的菜肴,但这些美味却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原始、最朴实的美味。他们的那些烹饪方法都非常巧妙的保留了食物最初的味道和鲜美,他们用的食材也是最新鲜、最原始的。

《舌尖上的中国》还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本领。大山里的人们会把春笋、野菜和各种菌类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丰富了他们的饭桌。海边的人们会去捉最不起眼的沙蟹,经过清洗、磨碎、调味、发酵后,做成美味的沙蟹酱。人们总是能够把握住他们当地的天然食材,当然在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也要去保护生怸的平衡,让这些美味更久远一些。

影片里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有一个新疆小伙子,他的弟弟就要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了,他做为哥哥想给弟弟准备一个礼物,他来到已经看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去摘的蜜蜂窝底下。因为这个蜂窝长在一棵很高的树上,这个蜂窝特别大,要摘下来非常危险,一不小心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弟弟要离开家乡去上学了,他想摘下来让弟弟品尝蜂蜜的甜美。他用一根藤条绑住自己,再把藤条拴在树上,他一步一步小心地爬着,他爬了3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树冠,因为蜂窝上有很多蜜蜂,他早有了准备,点燃手中拿的树叶放在蜂窝上,把蜜蜂烧死后摘下了蜂窝。回到家后,他们一起吃着辛辛苦苦换来的美味,兄弟俩很高兴。哥哥对弟弟说:“在学校一定要认真、刻苦的学习”。我相信弟弟也一定懂得了每份甘甜都来之不易,他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看了这个节目,让我也好想去每个地方旅行,去品尝天下的美食。最后也感谢这个节目组的所有人员,是他们的辛苦和付出,让这个节目带我们去感受了这舌尖上的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5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

最新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00字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00字5篇

关于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

2021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5篇

《百年巨匠》观后感400字参考范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700字5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优秀作文700字5篇

9986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