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观后感诗歌,爱莲说观后感
推荐文章
爱莲说观后感诗歌目录
《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篇,以描写莲花为主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
诗中,诗人借助莲花之美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以“荷叶上”、“荷花下”、“荷叶满池”等描写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莲花的美丽和婀娜多姿。同时,他又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爱戴之情。
。
除此之外,《爱莲说》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思考。诗人以莲花的生长环境、生命状态等为例,反思了人生的波折和坎坷,并倡导了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生路途难免有风雨,但只有淡泊宁静的心境,才能在世间求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
《爱莲说》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种人生哲学。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爱廉说观后感400字?

爱莲说观后感400字,如下:
挺直的茎撑起碧绿的叶,碧绿的叶托起淡雅的花。
微风吹动,其随风摇曳,氤氲在空气里的清香越传越远……
莲,多么清新高洁的名字。
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隐居避世,退出人间之繁华,宁静于南山之淡薄。
唐朝以来,雍容华贵的牡丹倍受青睐。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一朵洁净、单纯、雅致的莲活在其中,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不慕荣华,不求富贵,不谄不媚,恪守淡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干净单纯,不饰以金银,不赠与权贵。
“香远益清”莲,韵味无穷,它释放的清香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人。
“亭亭净植”,莲,正直高洁,从不摧眉折腰。
它活得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莲的品格如一缕春风,吹走我们内心的迷茫,让荒芜的心田生机勃勃。
莲的形象在《爱莲说》中,熠熠生辉。
爱莲说观后感

这一天,我与莲美丽邂逅
——我读《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朗朗的书声开启了美丽的一天。
莲,因其处浊世却洁身自好的美德备受古今仁人志士的青睐。
我,也在这脍炙人口的名篇里,和莲美丽邂逅。
这一天,莲伴我邂逅一代文豪——苏轼。
北宋。
官场腐败,奸佞当道。
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苏轼从杭州到密州到黄州到岭南到海南…屡遭贬降,甚至被逮捕,但于他,这只是光风霁月。
他从未停止过为百姓疾呼,从未熄灭过满腔的壮志豪情。
他在文章里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要将一切个人不幸付与“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就是这样一枝莲,是政坛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这一天,莲引我邂逅一代豪侠——辛弃疾。
南宋。
腐败的朝廷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缺,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百姓只能颠沛流离,家破人亡。
辛公带领金戈铁马,血溅战袍,却最终只能空怀一腔抱负,退居田园。
可是即使酒酣之时,他也会挑灯看剑,梦里也只听见吹角连营。
感慨愤激的辛公曾喷发一腔热血,写下泣血的文字“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公,就是这样一枝莲,是南宋黑暗天空最后一抹滴血的残阳!
这一天,莲牵我邂逅一代志士——林则徐。
晚清。
朝廷被妇人把持,官场狗苟蝇营,全国吸食鸦片。
林则徐,面对英军发动战争的威胁,坚决禁烟。
并说:“若鸦片一日未决,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最终大战告捷。
但是,无奈的是,一个三朝元老最终走上流放的道路。
即使如此,他也在流放路上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就是这样一枝莲,是众人皆醉他独醒的孤独者,是批评臧否、刚猛激烈的民族英雄!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朗朗书声里,我与莲美丽邂逅,更邂逅了一批像莲一样的仁人志士。
他们身处浊世,却作为勇敢,不精于自谋,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们是富有民胞物与精神的青莲!
我要大声疾呼:让我们读千古名篇,扬青莲美德,做高洁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