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的观后感,听《河北梆子》后感
推荐文章
同州梆子的观后感目录
。
在观看同州梆子的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巧,还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州梆子讲述的故事多以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背景,通过唱腔、动作和道具等手段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
同州梆子的表演风格独特,以清晰、明快、响亮的唱腔为主要特点,唱腔流畅,气息短促,音调高亢。表演中还使用了丰富的道具和服饰,如戏服、面具、木偶等,使观众感受到了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
。
总之,同州梆子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其表演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欣赏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河北梆子观后感 600字左右

8月5号~7号,长安大戏院连演三场省梆子剧院复排的《钟馗》,我是6号晚上去看的第二场。
这个戏是省梆子剧院的看家戏了,第一版由裴艳玲老师于1985年首演,当年就引起了很大轰动。
自从裴老师改唱京剧,加上年龄的问题,这个戏就很少动了。
吴桂云老师复排这个戏,使得河北梆子这个经典剧目再次搬上舞台,再次集中展现了河北梆子剧种的魅力。
这个戏很吃重,文的、武的、唱的、做的、打的、特技等等等等,无处不显示着这个剧种的艺术感染力,其对演员的要求可想而知。
我想但凡看过这个剧目的人,没有不拍手称奇的,真是好戏!相对于裴老师的第一版,吴老师的复排版经过几年的打磨,渐渐由裴氏钟馗过渡到了吴氏钟馗,这是6号的演出给我最大的感触,值得庆贺!
这次复排的《钟馗》,个人感觉以下几个特点很突出:
1、钟馗的唱腔要丰富、复杂得多了,这也是吴氏钟馗区别于裴氏钟馗集中的地方。
裴老师由于嗓子的限制,梆子腔往往唱不圆或者说唱不完整,大都是半句儿,每个字的腔儿都不长,好像在数汉字,当然这也是裴老师结合自身特点的一种处理方法。
吴老师的钟馗,几乎没有了这种感觉,可以用字正腔圆来衡量,唱腔又回到了梆子腔高亢激昂的本色上。
而且,正是由于唱腔的大气,很多地方加小腔来润色就显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高亢处不失柔美,低回处不失顿挫,吴氏钟馗的唱功已经进趋于成熟。
2、吴老师的钟馗,念白、唱腔、表演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特点,给我的感觉台上的就是钟馗,而不是在演钟馗,这对于吴老师的艺术水平可是一个质变啊,祝贺!
3、苏娜的钟梅英,嗓子、扮相都不错,而且越放开了唱越好,后半场效果明显好于前半场,听说才18岁,很有前途的演员,梆子剧院的新秀。
希望以后多向老艺术家和中青年演员学习,比如跟着张惠云老师学学青衣,向齐花坦老师学学花旦等等,多上舞台实践,不要事先拘泥于某一个固定行当,花旦、青衣、闺门旦等都要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
4、张雷的杜平让我很是一惊,自从田春鸟老师退休、李树林老师改行,陈宝成老师这几年嗓子也不行了,梆子剧院的小生演员一直比较缺乏。
张雷的杜平让我很是高兴,嗓子很清亮,唱腔很规矩,尤其反调唱得很平稳,节奏感不错,梆子剧院小生行当后继有人了,希望经过几年的舞台磨练能够挑起大梁。
听说还有个丁云飞也是唱小生的,找机会也看看他的戏,梆子剧院太缺小生演员了。
5、扮演驴夫鬼的扈海蒙才二十来岁,那么好的身手,实在让人佩服,翻下假山的跟头多加了一个回翻,难度成倍增加,我在下面都替你担心,以后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啊,你这样的武戏好苗子可是很少见的。
张志民、张克海、杭景池等几位鬼头儿的扮演者,年龄都不小了吧,当年陪裴老师演出就有你们几位吧,向你们致敬!这么多年依然艰苦地坚持着演出,不容易啊。
提几个建议吧,个人观点,而且只看了一场,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1、第一场“惜别”,由于改掉了“科场作弊”的情节,使得钟馗的形象塑造增加了难度。
这一场显得钟馗的兄妹之情过于突出了,而性格刚烈一面则显得不足,这种柔情有余、刚烈不足的形象和后面“斥奸”一场的触柱身亡以及钟馗封神后的人物特征就有些内在呼应上的不足了。
比如钟馗封神后,之所以改扮花脸,这与其刚烈性格是内在一致的,用红花脸则又加上了一个“忠”字(明知朝廷奸臣当道,依然赴京赶考,这就是对朝廷的“忠”)。
对应于此,“说嫁”一场才有“上天怜我忠烈性,封为捉鬼一神灵”的叙述。
因此,如果有可能,我觉得第一场应该再加点戏和情节,展示一下钟馗的刚烈性格。
2、“毁容”一场戏感觉也有改进空间。
钟馗功夫了得,而且从不信邪,这场戏我觉得不应该到毁容就结束了,应该让钟馗毁容后再战胜群魔为好,否则这样结束就是说明群魔得逞了,它们得逞后就会罢手吗?而且,没有显出钟馗的功夫好和不信邪(隐含着邪不压正的意义)。
这场戏可以再改改,或者加点什么情节。
当然,这点看法有点牵强,而且改不好很可能会成为画蛇添足。
3、钟馗的形象似乎还是有些不足,特别是和后半场封神之后对比,前半场小生应工就显得有些欠缺。
除了上面的刚烈性格展示不足外,还缺乏一点潇洒和书卷气,或者说书生的那种傲骨(不是傲气),显得钟馗在封神前的人物深度有些不够。
我想这个方面吴老师还有很大的潜质没有发挥出来,从台词、表演、行头上都还有提升空间。
4、还有一个以前提过的老建议,钟馗封神后的行头是否可以考虑有个变换,以适合不同的情景,大红的行头更适宜“完婚”一场,“定亲”、“行路”、“说嫁”几场可以有所改动,包括盔头都可以换个样子,这可以参考许多关于钟馗的民间画像来设计几套,以求把钟馗展现得更加完美。
5、钟梅英的表演,建议多向彭蕙蘅老师学学,学学她身段和手势表演的平滑,特别是水袖功夫,还要加把劲儿。
6、杜平的表演和唱腔很规矩,但是对人物的感情拿捏得还不到火候,规矩的唱腔里面缺乏一些情感支撑,塑造的这个杜平少点阳刚气。
建议看看陈宝胜扮演、李树林配唱杜平的裴老师版《钟馗》,对把握人物角色应该有帮助。
7、还有个小小的问题没有想明白,复排此剧在细节上由“玉镯订婚”改为“金钗订婚”,有什么特殊考虑么?请高人指点。
好了,写了这么多,提的意见比肯定的内容要多得多,我也是外行假冒专家,有点吹毛求疵了,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戏更好!这个戏已经很不错了,剧情好、人物好、唱腔好、表演好,稍加改进,就可以形成完美的吴氏钟馗了,完全可以作为省梆子剧院叫板京津梆子院团的看家戏了。
吴老师可以凭这个冲击梅花了,同时也为梆子剧院培养锻炼了花旦、小生、武生(武丑),一举多得啊!!!
听《河北梆子》后感

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王宝钏唱:金牌调来银牌宣, 王相府来了我王氏宝钏。
九龙口用目看, 天爷爷! 观只见平郎丈夫 头戴王帽, 身穿蟒袍, 腰系玉带, 足蹬朝靴, 端端正正, 正正端端, 打坐在金銮。
这才是苍天爷爷睁开龙眼, 再不去武家坡前去把菜来剜。
大摇大摆上金殿, 参王的驾来问王安。
在金殿叩罢头我抽身就走, 不由得背转身我喜笑在眉头。
猛想起二月二来龙抬头, 梳洗打扮上彩楼。
公子王孙我不打, 绣球单打平贵头。
寒窑里受罪十八秋, 事到当今做了皇后。
同州梆子的板式唱腔

陕西的同州梆子,发源于陕西的渭南一带,粗犷豪放,也称东路秦腔或老秦腔。
同州梆子唱腔属板式变化体,唱腔板式主要有二流板、慢板、流水板、二倒板、垫板、滚板六种。
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唱腔具有“本嗓吐字,正腔滑音,高亢激越,直起直落”的特色。
伴奏乐器以两股弦为主,辅有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
其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
角色行当齐全,重花脸、须生、正旦与武生,所谓四梁四柱。
并以武功戏见长,居各路秦腔戏之首,表演讲究功架与特技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