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设计观后感,《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关键词: 日本,设计,观后感
admin1 分享 时间:

日本设计观后感目录

《设计的觉醒》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日本设计以简洁、自然、和谐为特点,注重实用性和美学,同时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在日本设计中,形式和功能是紧密相连的,设计师通常会在形式上追求简洁和美感,但同时也注重产品的使用体验和实用性。

日本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细节和精细,这体现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被严格把控,力求做到完美。从产品的包装到配色、图案、字体等细节都被设计师精心打磨,使得产品的整体效果更加协调和美观。

在日本设计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元素,例如日本传统美学的应用,如和风、茶道、花道等,这些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使得产品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设计的觉醒》读书笔记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是日本设计教父,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与 设计相对三十年的所感。

设计的职能是什么,设计工作如何在社会中 发生作用,有怎样的解决的方式?《设计的觉醒》带我们回到现场, 跟着田中一光诙谐优美的文字,以细致敏锐的观察,感受工作与生活 间无处不在的设计意识。

日本设计崛起的时代热风、“无印良品”品牌概念的诞生、年 轻设计师职业敏感的养成、 著名品牌背后的设计故事……停下手中的 忙碌回头思考,觉醒的,也许不止是设计。

《设计的觉醒》作者田中一光说:二十一世纪无法回避对上世纪 的反省和挽救之责任。

设计也无法脱离“环境的再生”、“消费-使 用-丢弃的文明怪圈”以及“人情的复苏”这三重考量而存在。

当理 想的蓝图在近代都市的延长线上慢慢消失, 某种怪诞的宗教就开始在 人们荒芜的心灵中悄悄潜入。

在《设计的觉醒》这本书中,田中一光一直用平时的语言向我们 娓娓道说了他这一生设计思考的觉醒过程。

田中一光,日本著名的设计师。

平面设计领域的教父级人物, 在书中他有详细的说自己的设计构想,工作的细节,以及很多设计一 路的成长,而且读了那本书之后,感觉田中一光不单纯只是一个设计 师而已,他更是一个在二战后的自觉反省的日本人的典例,探究着日 本人真正的需求,真正的设计。

他的这本书反思设计与社会的碰撞和 带来的影响。

设计解决了现实问题的方式,跟着这本书的文字,感受 到设计工作与生活间的共鸣和无处不在的设计灵感。

田中一光用他一 生坎坷的经历以及辉煌的设计历程来诠释设计思考的觉醒过程, 而因 为他经历了日本的二战后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 用一生的时间去引导 平面设计的方向。

书中也写到无印良品,我一直对无印良品很好奇,那种简单的设 计所带来的人类新的认知,很简单很干净,是我喜欢的那种设计,我 一直就喜欢干净的设计,不复杂。

其实越简单反而越难。

这本书的目标是为让人们了解在中国经济日益强盛, 设计日益为 大家所重视,同时又出现了各种困惑的现在,试图让大家通过田中一 光的设计思考,去了解对于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在普通不过的日 常我们其实是多么“不了解”,进而让人们站在新知识的肩膀上,邂 逅新鲜的“设计”,让“设计”在自己的身体中觉醒。

设计的觉醒过程, 就是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认知不断觉醒 的过程, 这意味着司空见惯的东西里也有大量的值得我们去再发现的 未知部分,“觉醒”是设计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的觉醒》就试图给我们提供接近设计觉醒的入口。

书的后半部分是朱鄂写的田中一光的传记。

这我很感兴趣。

以下我摘取的几个田中的特点 1。

他幼时喜欢看戏,包括音乐剧,舞台剧,舞剧,还有电影; 2。

他的青年时期正好适逢日本战后大发展,举办奥运和世博。

(他们那里的盛会的举办模式和我们这里不一样) ; 3。

奈良——京都---东京,这是他住址的变迁 4。

他一生未婚 5。

他爱做菜,从他工作室出来的助手都可以做一手好菜。

据说 女孩去他那里工作一年,就可以成为准新娘。

6。

他年轻时一直有贵人相助,前辈提携。

到中晚年他也一直扶 植新人。

7。

跨领域阅读, 他的阅读量很广泛, 虽然书中没有写的很详细。

8。

好奇心很强,好环球旅行。

从书中我学到了田中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 及他对自己所见之 物的思考。

觉得一个设计师一定要勤于思考。

还有我们做设计的人要 和做设计的人多接触,互相学习、进步。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 己,慢慢的我相信我们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原研哉

“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

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

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

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好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原研哉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

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

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

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原研哉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

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在微信上看到下一本书是《设计中的设计》,我内心在想会不会深奥难懂,同时也是略有欣喜。

打开包装那一刻,我对这本书的封面非常有好感。

白色书皮,书名印于书皮上方,整个封面看起来简约舒心: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这与我印象中关于设计类的书籍完全不一样。

就凭这一印象,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期待。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扉页。

原研哉自序中有一句话“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我觉得作者的这一想法令我耳目一新,我已经被他的想法征服了并开始崇拜他了。

是呀,这与我们平时所讲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相似的意思,但又有不同。

我们如果深入其中了解一个事物,往往看到的是这个事物本身的内在结构和细节。

但如果抽身出来,再以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事物,站在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这个事物的意义或内涵,进而重新了解事物本身,也许会得出新的结论,了解其真实性。

译序作者朱锷说“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来摄影这一艺术:与设计同理,摄影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越读这本书,越舍不得放下,但好书要细细地慢慢地去品味。

“这本书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我们了解到设计的这一理念之后,我们会带着这种思想去创造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生活中的创新想法,诸如此类的做法循环反复,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对周边事物的创造能力,那么我们的审美能力也得以提高。

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致,更加有艺术感和美感,注重追求细节与质量,无疑我们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吧。

“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书中介绍了设计师深泽直人运用下意识领域开展设计工作。

其中的例子真真让我拍手叫好。

看到这里,我在思考:换作我们普通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运用下意识去设计自己房屋中的空间布局和家具摆设。

关于无印良品的“这样就好”、“虚无”、“world rational value(世界合理价值)”理念,阐释的是在个性化时代关注全局、抑制利己主义的理性精神,可以说是与当前世界主流逆向而行,但这种精神又是我们今后的世界保持长远发展和谐共生需要具备的精神。

我更是深深折服于设计师和摄影师为传达出“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但又蕴涵所有”的这一理念,不远万里来到南美洲取景拍摄地平线的美景。

从书中看到这一幅地平线的照片,我惊叹了“好美啊”,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一种惊喜和赞叹:空旷、宽阔、博大、静谧,万物孕于其中。

这本书传达的另外一个设计理念就是:等待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强调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应该遏制。

旅馆、世博会......,我们都可以在这些设计中传达自然元素,表现自然的特征,发现并运用自然的睿智。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电子书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但是纸质书籍仍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我而言,纸质书籍拿在手中更有质感,翻过一页一页书带来的阅读成就感更加真实,而书籍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而原研哉认为,现在的纸质书籍可以在设计中体现纸质的原本特点,挖掘出最初纸张的实用性功能之外的功能,譬如通过纸来表现我们所希望传达的意境,春夏秋冬抑或其他自然特点。

33265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