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2)

关键词: 任溶溶个人事迹,任溶溶,个人
金梅0 分享 时间:

早年曾参加文字改革工作。六十年代起,经任溶溶等的倡导,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系统地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重要作家的选集。“____”以后,任溶溶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现为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语文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是第八届上海市人民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4

任溶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当时,还在出版社担任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去少年宫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过来的外国的儿童故事,没想到讲着讲着,自己脑子里也开始形成了一些儿童故事。当时正值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原创作品太少,《人民日报》出了篇社论,希望文学界多写儿童文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坐在南京西路著名的“文艺俱乐部”——上海咖啡馆里,半小时就写出了被看作中国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说:“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后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同志找到任溶溶,希望把这个故事改编拍成美术片,任溶溶本身就是电影迷,有人肯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美术片多好啊!所以当时马上答应了。

1962年,动画片公映了,影响更大了,成为中国童话幽默夸张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5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1923年5月出生于上海。广东鹤山人,祖籍浙江金华。

故事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个孩子,一个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忘东忘西,一个永远是让他往东偏往西,还总是把“不高兴”当口头禅。任溶溶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让两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缺点一下成了大人,去做“大事”,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出奇、惊险的际遇。——到头来,长大后的他们还是“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曾说,“我自己就经常‘没头脑’,‘不高兴’是小孩子经常说的话。”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认为,“任溶溶是一位始终葆有童年精神的作家,与儿童读者往往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天然的默契感。”

1962年,《没头脑和不高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张松林导演改编拍摄成动画片,迄今已60周年。2012年,《没头脑和不高兴》被列入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30本之一。

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和散文。他从翻译诗开始学写儿童诗,不断地用诗歌记下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在散文创作方面,从最早的谈翻译创作的文章,到怀念旧友旧事、亲人亲情的文章,还有谈四海游历见闻,聊眼前世事片段,篇篇都鲜活如相簿。

任溶溶的散文被业界认为是“怀旧散文”“掌故随笔”,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的百余篇散文,如同一部口述史,记录了百年光阴,沉淀了岁月体悟。八十年笔耕,一辈子为儿童译写。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泰斗,任溶溶的翻译和创作成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儿童文学的进程。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在2015年,《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片诞生53年、任溶溶老爷爷92岁生日之际,刊发过一篇他的人生故事。今天,我们旧文重发,以示对任老的纪念。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6

“我是给孔夫子磕过头的,从小读私塾,识字很早。”任溶溶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1923年,他出生在上海,原名任根鎏,父亲在上海开店,5岁起,他被送到广州老家。

任溶溶说自己度过了一段非常“散漫”的童年生活。他读了大量的杂书,尤其喜欢“人物打来打去”的旧式武侠小说、滑稽搞笑的《济公传》,以及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是任溶溶最喜欢的书,只是小时候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得以亲手把这部经典童话翻译成中文,更想不到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经他之手进入中国的外国童话故事数不胜数。

小学毕业那年,抗战爆发,任溶溶回到了上海,在英国人开的中学里读书。直到解放前,上海有着无数个悲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路遇死尸简直是家常便饭。“冬天的时候,善堂就早早出来收尸了。在虹口等地,垃圾箱旁边扔掉的弃婴,真的是随处可见。”目睹世间疾苦,慢慢长大的任溶溶不再读童话了,他一心向往着革命。1940年,读初三时,任溶溶从家里溜走,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路上为了防止被家人找到,他决定改名。出发的那天是10月17日,他就按照这个日期的读音,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任以奇”。

解放前,瞿秋白等人发起了推广拉丁化新文字的活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不到20岁的任溶溶参与编辑《语文》丛刊,在汉语拼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上做了不少工作。

他真正开始翻译儿童文学,则“纯粹是偶然”:“我大学有个同学毕业后到儿童书局工作,知道我也翻译文学作品,就找我帮忙翻译,我到外文书店一看,哎哟这个外国书太漂亮了!我从此就成了外国儿童文学迷了!”

解放前,任溶溶为地下党开办的出版社翻译苏联文学,解放后,他成了翻译、创作两栖作家,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 “任溶溶”这个笔名,其实是他女儿的名字。一次翻译童话,他顺手署上了女儿的名字,从此就用了下来。但是他忘了“女儿是要长大的”,后来麻烦不断:有人登门拜访,家人总得问:您找哪个任溶溶?老的还是小的?还有小读者写信来,经常叫他“任溶溶姐姐”、“任溶溶阿姨”……

230968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