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关键词: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读书心得,庄子
德洁0 分享 时间: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着。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所谓的“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则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实上,我们往往看到在许多争论中,所谓对立的两派,追溯到本质上,自己都不知道在争论什么。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对立的阵营,争论、对立几十年。可是有谁能说清除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则采用接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则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则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结构,从而无生存之地。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2

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句话引起了全文。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

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3

“无为”,这是在读《庄子》之前,对庄子的.印象。读后,也还是无为。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庄子思想的理解几乎没有阻碍,仿佛自身本就是这样子,这些思想与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过,只是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系统而肯定的阐释。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代表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据书中序言中关于庄子的考察,庄子的历史记载非常少,最早可据的历史资料是司马迁的《史记》,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偶尔会出现在书中,通过一些生活事迹,对道家的观点做更进一步解说。而在这些事迹中,庄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思想更加鲜活。比如在与惠子论战时,无论是关于“大瓠”、“大树”,还是关于“子非鱼”的辩论,都可以感觉到庄子很“刚”;而在“游于雕陵之樊”,因“异鹊”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谇骂时,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庄子过惠子墓而语“匠石斫垩”的寓言,并慨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谨守勿失,是谓返其真。

如果说“逍遥于尘垢之外”是庄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则是他眼中的现实。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论说之后,都认为庄子对于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极。不过庄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时期,那时,各国之间混战不止,谋士奔走各国谋取功名,诸子百家争鸣不休,有为、贤能之士枉遭惨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乱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时,又保有纯真的本性,却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现今国家没有战争的时代,保存生命不是相当难的事,但是保有真实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么想来,积极还是消极之说,要看个人更加珍视什么,这也应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觉得这样那样也未尝不可,这也是某个角度的一个道理。可是庄子将绝对纯正的生命视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遥”“无为”之说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庄子》一书系统阐释了庄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书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据说杂篇多伪作,而辨别真伪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写作风格。庄子的风格天马行空,时而“乘云气”,“御飞龙”,“逍遥于尘世之外”;时而拨开世俗纷争的面纱,申斥三皇五帝,痛骂仁义礼乐;时而论说至人之道,鞭笞诡辩之术。他的文章,浩莽宇宙与秋毫之末同在,却没有一丝违和,仿佛浑然天成。他的思想,变幻莫测,又逍遥自在,仿佛于天地间取得一绝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惊世之作。

看书的过程中不得不对一些词汇进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领悟,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庄子书中的观点。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寻的一点残骸,但也许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万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里?道无所不在,鸿大至宇宙,卑小至蝼蚁。道可知吗?道可知,但不可传,不可授,也不可语于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并未得道。

——真。“谨守勿失,是谓返其真”。

——化。天地万物顺应自然之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与万物一同变化。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齐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间本无尊贵卑贱,无仁义礼乐,无是非真假,天地万物同等存在。

最后,还想提到一点没有求证,也不一定正确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巨作都在强调一个类似的观点,这个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观念、是非的判断等等,都以人类的需求为准则进行定义,但这并不是世界的本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人类欲留存于世,先要衡量众生,于是,他们规则了众生的意义,当然也有人的意义!”《庄子》中有,“且也若与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记得《瓦尔登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同是关于生命的自然本性,观点却各有千秋。庄子说的是要遵循它,不对它做任何改动;梭罗说要找到它,推翻世间种种秩序的束缚,在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态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说,要认可它,超越它,站在强权的顶端,成为超人的存在。

关于这一点,我更喜欢梭罗和尼采的观点。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4

大家知道,我们的任督二脉,这是我们生命最关键的两个部位。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是挂在脊梁骨上的。如果我们的脊梁骨不出问题,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不会出大问题。出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脊梁骨出问题了,我们前后不通,中间的这条路不通,我们就会生病,就不得长寿。火龙山庄的郭老师,很重要的一个治疗步骤就是打通你的脊椎经络,他的“经络条”就是放在你的脊椎部位,通过“火烧”把药液侵入你的脊椎,打通脊椎,让气血畅通。

130137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