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庄子名周,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庄子心得读书笔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1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2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3
蝶在飞,承载的是一种逍遥。
丹青挥毫的满纸荒唐,是一种对道追寻的喧嚣?是一种对尘俗的浮躁。
百年孤独,孑然一身,总是带着透彻的目光,和柔婉的心灵,却不曾孤独百年。
庄周梦蝶,梦到的是一个只有飞翔的境界,美丽的像水,平凡的貌不惊人。
《庄子》是一片远离更远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园般不知所措。
如垂钓,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宁静,即使空手而还也淡不经心,它此时在九天外御风飘游呢。即使有时无意间捞上几分功名,他也会掷之于江湖,相位的诱惑也不住他一心,无心挥洒不羁的心。
如午寝。一般人不及庄子。看着美景心向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腾空了,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么凄怨,只是为挽起几缕青色,无思无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飘有此“恣意妄为”“无法无天”,却不管他,纷纷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羁不怯的天堂。
梦醒了,也不慌不忙,心里也会开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绽放。
如送丧,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归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逝,是一种太过残酷的现实。
庄子却却笑着,像婴儿一样,纯洁,无瑕发自内心,死亡是一种安详,回归自然,自然就回归宁静的世界了。不必哀伤,不必失望,有一种东西叫做道,有一种人生叫顺其自然。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4
《养生主》通篇不过600言,是《庄子》内篇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但细细读来,仍然有颇多尚可深究之处。
在本片开端,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句,历来广受争议。“上句尤易明,下句最难解,似有引人为恶之嫌。”近代王叔岷先生的解释颇具影响,他说:“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为善’,谓‘善养生’。为‘恶’,谓‘不善养生’。‘为善无近名’,谓‘善养生无近乎虚浮’,益生、长寿之类,所谓虚浮也。‘为恶无近刑’,谓‘不善养生无近乎伤残’,劳形、亏精之类,所谓伤残也。”(《庄子校诠》)此句乃就养生而言,这自然没错,但庄子讲养生,主旨在养心,而非养身。在本篇第三章,写右师之介是“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右师一足,并不必然是出生时就有的先天性生理缺陷,亦有可能是后天致残,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天与”,而非“人与”。因为“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人的形骸都是受天赋与,人力不能改变。若按王叔岷先生的说法,将“刑”解释为劳形、亏精一类的伤残,则与养生的前提——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背道而驰了。人之形骸取之于天而人力不可蓄养,人只能养其所能养,即是心。周纵策说:“至于‘不’伤生的善恶是否该为,本不是他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范围。他说的只是:假如你要去为恶,可切不可弄到受刑伤生;至于这假设的,不致受刑伤生的恶事,你该不该去做,他在这里并未表示意见。这正如‘不近名’的善,不‘已而为知’的知,你该不该去做,他在这里也没有表示可否。我看庄子一定会要先看看那是什么知,什么善恶了。”(《<庄子?养生主篇>本义复原》)与成玄英一样,将“刑”理解成了“刑戮”,此金木之刑仍然只是伤身而已,且后文曲说强通,未得庄旨。
“为恶无近刑”句,最重要的概念有二,一是“恶”,一是“刑”。“恶”应理解为世俗所认为的恶事,这个基本明朗,众家的问题主要在后者。联系《养生主》篇全文,我认为这个“刑”乃是后文秦失吊老聃中的“遁天之刑”。秦失的原话是:“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由此,“无近刑”即是说“无近乎遁天之刑”,不可邻近逃避自然地刑法。换言之,做(世俗标准中的)恶事,只要与自然天道相顺应即可。
《养生主》开篇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个“知”可解释为知识,但显然是广义上的知识,它包含了人们心念中的一切造作,包含了世俗的一切是非善恶标准。又“以有涯随无涯”,终生惶惶然求善避恶,这些人就好比庖丁解牛篇中的良庖与族庖,在解牛时强行“割”“折”牛骨,而这些一时一世之“标准”即如“岁更”“月更”之“刀”,不断地在现实中挫败又在心念中被追逐,儒家有儒家的标准,墨家有墨家的标准,百家相争,终无所归,这都是遁天之刑,都是未能“缘督以为经”的下场啊。庖丁解牛篇的寓意,有人以为是以庞大的牛比喻“社会”,以解牛比喻“处事”,庄子遂然是在教导世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处事技巧,实在是视庄子与汲汲然于世者无异了。显然,要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文惠君那句“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是唯一的钥匙。养生即养心,此段以牛喻心,以解牛喻剥除心之藩篱,是言解除心之藩篱,当“依乎天理”“顺其固然”,而不可“以有涯随无涯”,徒生出许多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来,这才真正是区别于道德优先的生命优先。养心为本,处世为末,以为庖丁解牛篇是在教人处世技巧的,实在是本末倒置,淆乱庄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