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的读后心得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双城记的读后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双城记的读后心得1
《双城记》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写的。他1812年出生于普茨茅斯,1870年去世。他出身贫寒,但在不幸的童年过后,他很快便变得富有和成功。他还写过好多著名小说,如:《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等。
《双城记》主要是记载了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馆的楼上的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位白发男人,他正忙着做鞋。他曾在巴士底狱当了18年的囚徒。现在他已是一个自由人了,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人不吃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须继续做鞋。
在一辆去巴黎的车上坐着路茜,这是她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路茜把她父亲带回了伦敦,在女儿的爱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过去并学会了冲向一个自由人那样去生活。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的暴风雨年代,过去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忘记。于是不久的危险秘密地把路茜和她所爱的人们带回了巴黎……那儿恐怖的死亡机器——断头台正饥饿的等待着法兰西的敌人们。
这里的主人公很显然就是揭穿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一个原来当了18年的囚徒,什么也不记得的男人,最后又被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路茜带回了伦敦,开始了一个自由人的生活,但最终他的女儿和她所爱的人们都回到了黑暗的巴黎,被法兰西的敌人们处死了!
双城记的读后心得2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也必永远不死。——耶稣
有那么个时代,民主被随意践踏;有那么个时代,自由革命思想不断涌现;那个时代,是新旧交替的一个时代。
夜已深了,只剩我一个人在深思着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复杂的问题——人性。究竟人性是怎样的?是后天形成的,还是一出生就决定了的?和所处的阶级有关吗?贵族天生就是坏人吗?平民就是善良的?我想当然不是。当我深夜读完《双城记》这本小说后,我竟然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感动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看完了最后的章节,合上书,我竟然泪目了!
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西德尼·卡尔顿
卡尔顿是这部小说中我最喜爱的人物,没有之一。一次与露西美丽的邂逅之后,他的心便无法自拔,他深深地爱上了美丽善良的露西。但是他爱得却是那样地卑微,他的爱是这个世间最纯粹也是最无私的。他的眼眸中总是透露出丝丝的忧郁,他是有才华的但是却终日饮酒度日。我想,他是那个时代活得最明白的糊涂人,他目睹了一切,却默不作声。小说最后的片段,他一个人策划了一切,从他决定替露西的爱人去死那一刻起,他就没有再犹豫过。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冷静,他见不得自己深深爱着的女人不幸福,为了成全一份爱,他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是怎样的一份爱才能做到替情敌去死的呢?看到他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刻,我泣不成声。
抱着一份期待,通读完小说,思绪仿佛也漂洋过海去到了18世纪末那个旧秩序崩溃,新秩序崛起的时代。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来自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曼内特医生一个医术高超却被人无情地陷害囚禁在巴士底狱18年,他与自己的亲人分别,后来神志也变得恍惚了。那时,贵族当权,纵使他有着怨恨也无处宣泄,他只是选择了妥协再妥协。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但是民怨积压久了,终究还是会有人站出来抵抗的,小说中那个为所不为的,作恶多端的侯爵终究被人刺杀了。随后民智渐渐开启,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狱。
那是个最好的时代,西欧经历了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各国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东和亚洲的传统帝国。对于他们而言,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可见的光明的前途。那是个最坏的时代,生产力的不断挖掘,资本主义的兴起,虽然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是也带来严重的等级差别和贫富差距,财富只属于1%的贵族,剩下的99%属于劳苦大众。开篇一幕,侯爵坐马车赶路不小心撞死了一个小孩儿,他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孩子的死活,而是自己的马车有没有坏,还骂孩子的家人不把孩子看好,耽误了自己的行程。我当时看到这一场景的时候只觉得当时的社会真的太黑暗了,人民就真的只能受苦受难了吗?
那是个智慧的时代人们迎来了一个光明的时期,经历了科学革命,理性代替了迷信,科学代替了宗教,法院代替了教廷。小说中体现得比较充分的是男主角查尔斯·达尔奈,忍受不了自己家族的种种罪恶行径,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爵位,与家族断绝了关系,这是民智开启的一个典型表现,贵族当中还是有善良人的,他的人性是值得被赞颂的,他是勇敢与坚定的!那是个愚昧的时代,虽然近代文明初现,但是并不完善,依然还是贵族当权,善良的女主的父亲因为指控侯爵的种种罪行而被陷害入狱,法庭也是形同虚设。后来贵族政权被推翻,人民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以后,以泰雷玆·德伐日为代表的民众,被复仇的心火深深地蒙蔽,他们要把贵族赶尽杀绝包括他们的朋友甚至于一些无辜的民众,我觉得他们的愚昧与罪恶一点也不亚于当初那些贵族的所作所为。我在想人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很多时候真的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了,但是会时常想起咱们自己传统古典书籍《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一直难以摆脱纠结。显然泰雷玆·德伐日的性格特点与曼尔特和他的女儿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曼尔特被男主角的亲戚陷害入狱,法国大革命结束后得知了男主的真实身份后不但没有丝毫的怨恨之情,还宽慰已经是自己女婿的查尔斯不要愧疚并且不要告诉自己的女儿……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我们都在直升天堂,我们都在直入地狱!
双城记的读后心得3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为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恨冲突,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故事中,梅尼特医生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查尔斯?代尔那的法国青年做证,露西和代尔那因相爱而结婚。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故事场景转至法国。代尔那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断头台。
卡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亦最复杂的角色之一。颓废、消极,求学时,他只替同学写作业;出社会后,即使拥有一身才华,它仍然选择为另一名律师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温柔。凭这一斛温柔和对露西的爱,卡登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代替代尔那上断头台——-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另一个人的性命,换回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笑颜。这是卡登守护露西的'表现,为爱而牺牲,这在那个大时代、甚至现代,是多麼高贵的举动!
